小说园

小说园>本经疏证在线阅读 > 卷二(第4页)

卷二(第4页)

【黄牛溺】寒。水肿腹胀,脚满,利小便。

蜀本

【海松子】小温。散水气。

药对

【香薷】微温。主水肿(臣),散水肿。

【谷米】微寒。主逐水肿,利小便(臣)。

【通草】平。主利水肿及小便(臣)。

【麦门冬】微寒(臣)。身重,目黄,心下支满。

【椒目】寒。主除风水满(使)。

【柳花】寒。主腹肿(使),风水,黄疸,面热黑。

【雄黄】平(君)。

【白朮】温。逐风水结肿(君)。

【秦艽】微温。主下大水(臣)。

水肿一证,支派甚多,在《素问》有肾风、风水、涌水之别。在《灵枢》有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之别。在《金匮要略》,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气水、血分、气分之别。在《诸病源候论》有水分、毛水、疸水、燥水、湿水、水症、水瘕、水蛊、水澼之别。今以药三十三物概之,谓可挈其要领而尽其变欤!是固不可,然其命意所在,亦实有甚广大而极精微者,不可不察也。盖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此其分焉者也;一处有病,则诸处以渐窒碍,乃遂成水,此其合焉者也。自其分者而言,则或始于喘呼,或始于胫肿,或廓于皮肤,或充于肠胃,或绷急于外而中空,或坚结于里而中实。自其合者而言,则均之一身支体面目红肿已矣。就其合遡其分,而别其势之静与动,虚与实,验其机之上与下,出与入焉,以迎而夺之,适事为故,非已得其要领,遂贯其条目也耶!或谓《汤液醪醴论》所谓开鬼门洁净府者,是治水之大纲,详篇中所列药品,大都皆属洁净府而于开鬼门仅略及焉,不可谓偏而不全乎!夫论治、论药自是二端,无容相混,就如《金匮要略.水气篇》,何尝不麻黄、桂枝、细辛、生姜间用,其黄、附子、甘草、石膏、芍药、杏仁、枳实用之,亦不一而足,又如《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以兼喉中鸣而加白前、半夏,兼欬上气而加五味、干姜,兼小便癃闭而加石韦,兼症瘕及澼而加麝香、牵牛、藜芦、苦、狼毒、乌头、野葛、雄黄,兼满而加厚朴,兼结而加射干,兼热而加黄芩、大黄,用过其当,未尝不奏捷也。而目之谓主水肿可乎!盖治必以方,方必该一病之全,药须求主,主必抵一病之隙,历绎自唐以前方书,固有治水而不用此篇之药者矣,未有他证不兼有水而用此篇之药者也,则彼此交互之处,岂无意义寓于其间乎!水证必小便不利,茯苓为利小便统领,《本经》载之,仲景遵用之,《别录》且一谓其主大腹淋沥,二谓其主水肿淋结,此独屏不载入,岂无故哉!夫松当生长之际,其气上行则质疏而叶散,色青而不雕,及斩伐之余,其气下沦则疏变为坚,散变为整,故若松脂之主疽疮,松实之主风痹,松叶之主风湿,松节之主久风,皆病淫于躯体而不能散者,至茯苓之利水,则病结于中而不能下者。观其上行之气,于色为青;下行之气,于色则白,青主升而白主降,其能利水审矣。第茯苓之利水,固降水之结于中而不下者,若水而过颡在山,汪洋盈溢,则非其所能降也。篇中诸味所主之证,不曰:『面目四肢浮肿。』则曰:『腹满胪胀急痛。』尽向上向横之水,是岂茯苓所能利,故《别录》所列不合之,曰大腹水肿,而分之曰大腹淋沥、水肿、淋结。夫淋者,小便濇也,结则闭而难通,沥则通而不爽,大腹则气盛于水,水肿则水盛于气,曰大腹淋沥,见气不能化水,曰水肿淋结,见水不从气化。茯苓者,专行直道,令水道气通,使水随气化而下,是固的对相符之剂矣。而本篇不载,非漏也,亦非佚也,见其所主者淋而非主大腹水肿也,若载之,岂不嫌于能主上出横出之水乎!是故大腹水肿而淋沥淋结用之可也,不淋沥淋结用之无益也,此其不载之故欤!

然则泽、猪苓,非茯苓俦欤!且其经文绝不及大腹水肿,乃得并列篇中,何也?夫水不畏其难于决泄,而畏其旁溢上出;不患其不从阳宣,而患其不从阴化,故凡水病,仲景收列之方,后人获效之法,用温用补者何限?此篇概不及焉,非匿也,盖以日暴水,以火熯水,原夫人知之,无烦更谆谆耳。良以水体阳而用阴,性动而好静,试观天下巨川,凡归壑处必先汇为大浸(浸,泽之总名),复束而狭之,则其奔流就下,自无阻滞,不畏其更淤浊而淀矣(淀,浅水也《玉篇》)。猪苓所治之水,平流漶漫(漶漫,不分别貌),不搅亦浊,澄亦不清者也,而欲其从阴化,是犹使汇为泽,乃加束缚焉,以助其湍疾耳,是《本经》利水道之谓也。凡水中有热,则趋下必梗,以热欲上而水欲下也,其在人而应之以浊,并可见其非特热不得伸,水亦不得升矣,惟泽善使水中之气出于水上,气伸而水亦升,水中之精微升则其体质降矣,故《本经》称之曰消水,《别录》称之曰主消渴,而更谓为逐膀胱三焦停水也。夫膀胱属太阳,三焦属少阳,少阳为枢,太阳为开,惟阳盛而不开,缘枢折而不转,则其所苦非热其谁,水以热停而欲逐者,自宜先转其枢,枢转而升降自遂矣。要而论之,泽所主,是水中之气不化,故于大腹水肿为要剂;猪苓、茯苓所主,是水不从气化,故应次之,而茯苓是水蓄于阴不从阳化,猪苓是水漫于阳不从阴化。以两者相较,则不从阳化者,其常;不从阴化者,其变。以是常者可略,变者不应略耳。

肠澼下利

【赤石脂】腹痛,泄澼,下利赤白。

【龙骨】〔平〕微寒。泄利脓血。

【牡蛎】〔平〕微寒。涩大小肠,止大小便。

【干姜】〔温〕大热。肠澼下利。

【黄连】〔寒〕微寒。肠澼,腹痛,下利。

【黄芩】〔平〕大寒。肠澼,泄利,逐水。

【当归】〔温〕大温。止利,腹疼(《药性论》)。

【附子】〔温〕大热。下利赤白。

【禹余粮】〔寒〕。烦满,下赤白,小腹痛结,烦疼。

【藜芦】〔寒〕微寒。泄利,肠澼。

【檗木】〔寒〕。止泄利。

【云实】〔温〕。泄利,肠僻。

【矾石】〔寒〕。寒热,泄利,白沃。

【阿胶】〔平〕微温。疗风,止泄。

【熟艾】微温。止赤白利。

【陟厘】大温。温中消谷,强胃气,止泄利。

【石硫黄】〔温〕大热。

【蜡】〔微温〕。下利脓血。

【白蜡】久泄澼,后重见白脓。

【乌梅】平。除冷热利。

【石榴皮】平。疗下利。

【枳实】〔寒〕微寒。止利。

蜀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