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李时珍传奇故事 > 第16部分(第3页)

第16部分(第3页)

学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推陈出新,发展本草学

在研究每一味药物时,李时珍总是首先参考诸家本草,掌握先行资料,

考校诸家异同,然后用自己观察、试验取得的新资料,加以参证。他原原本

本地保留了诸家本草的原始资料,不埋没前人研究的成绩和独到贡献;但决

不满足于罗列前人陈说,总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实以新的内容。对前人

的见解,正确的加以汲取,不全面的加以补充,错误的加以纠正。《本草纲

目》的“集解”一栏,多陈述前人主张:“发明”一栏,多标示自己独到之

见;”正误”一栏,多纠正前人谬误之说,同时断以己见。《本草纲目》全

书字里行间渗透着李时珍在批判继承中发展本草学的严谨学风和独创精神。

对于每一味药物的气味,李时珍是十分留心的,因为它关系到药物的主

治功效,关系到药物经不同配伍而产生的新功效。例如枸杞一药,从形态到

气味有四家不同记述。《本经》只标枸杞之名,未指明是用枸杞之根、茎,

还是叶、子,部位不明。《名医别录》略加区别,指明根大寒,子微寒,似

乎枸杞是指根。《药性论》说,枸杞甘、平,子、叶皆同,似乎枸杞是指苗。

至《本草衍义》,则明言枸杞是梗皮。李时珍根据以上不同记载,认真分析

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写道:

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

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也。

——《枸杞·气味》校点本第三册,第2112 页

《本草纲目》全书,大都采用这种格式,先述诸家异同,然后作出自己的判

断。“发前人未到之处”,是李时珍为自己提出的科学要求,即不袭前人巢

穴,而推陈出新。

关于茜草的药用功能,《名医别录》和日华子的见解恰好相反,一言益

精气,一言泄精。李时珍详加分析,指出:“茜草,赤色而气温,味微酸而

带寒。赤色人营,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

于行血和血。”同时批评二家说:“《名医别录》言其久服益精气、轻身。

日华子言其泄精。殊不相合,恐未可凭。”(《茜草·发明》校点本第二册,

第1311 页)

李时珍的批判继承精神,表现在对前人正确的地方,不管是方士、僧人

之言,还是民谚俚谣,都加以肯定:如有错误,即使是名家也予以严肃批评。

例如对竹笋的性味,一位僧人的观点就比一位著名医家正确,李时珍肯定前

者而批评后者。他说:“笋性滑利,多食伤人。僧家谓之‘刮肠篦’,即此

义也。丹溪朱氏谓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气,殊悖于理。谓大寒为气,何害于

功?”(《慈竹沥·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2168 页)

李时珍注意收集民间验方、单方,予以细心研究,汲取其中有益的成分。

《玉函方》中介绍了仙人王子乔服用甘菊长生的验方,说在每年三、六、九、

十一月的上寅时,分别采取菊的苗、叶、花、根茎,将四者捣末为丸酒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