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国学大师讲座视频 > 儒学大师谈人生三 处世艺术2(第1页)

儒学大师谈人生三 处世艺术2(第1页)

功劳不是吹出来的

荀子说:君虽不知,无怨疾之心;功虽甚大,无伐德之色;省求,多功,爱敬不倦:如是,则常无不顺矣。

荀子认为,作为一个下属,应该沉静自守,“君虽不知,无怨疾之心;功虽甚大,无伐德之色”,老板不知道自己才能有多高、品德有多好,也没有丝毫抱怨之心;功劳虽然很大,也不流露出丝毫夸耀的神色。“省求,多功,爱敬不倦”,少要求待遇,多立功劳,忠诚敬业,从不懈怠。归结起来,就是十六个字:少谈功劳,多办实事;少谈待遇,多作贡献。“如是,则常无不顺矣”,这样,事业没有不顺利的。

荀子的办法行不行得通呢?在历史上、在生活中,很多人就是这样做的,而且事业也很顺利。比如,唐朝开国第一名将李靖就是一个沉静自守的人。他在战场上“尚奇,尚速,尚险”,可谓锋芒毕露,在生活中,他却判若两人,遇事思之再三,谋之再四,绝不冲动地说任何一句话,做任何一件事,所以生平未尝有过后悔之事。闲暇时,别人高谈阔论,他却静坐凝思,不置一词。上朝议事时,大臣们争先恐后发表意见,争执不休,他总是一言不发。与宰相们议事时,他也是多听少说。对别人的意见,他先在心中掂量再三,如果觉得别人说得对,他便不再言语;如果认为对方说错了,他就言简意赅地指出要点,绝无一句废话。

有一年,李靖担任主帅,出兵征讨突厥。他巧出奇兵,横扫漠北,奏凯还朝。接踵而来的,本应是表彰、封赏,却未料御史大夫温彦博弹劾他说:“李靖的军队,军纪极坏,缴获突厥的珍宝,都散失到乱兵之中了。”意思是影射李靖侵吞缴获的珍宝。

李世民十分生气,立即召来李靖,当着朝臣的面,大声训斥。李靖自知冤枉,却没有说一句申辩的话,只是叩首谢罪,请皇上宽恕。他知道,在皇上盛怒之时忤逆龙鳞,其罪过更甚于侵吞珍宝,何必多言获罪呢?不如等皇上消了气再作打算。

过了几天,李世民冷静下来,想到李靖此番出兵,功劳甚大,即使小有过错,也不能抹杀其功劳。于是,又专门召见李靖,勉励他说:“当年隋朝大将史万岁击败了达头可汗,隋帝不奖赏他的功劳,反而因一些小罪过而将他处死。我绝不会这样做。应该赦免你的罪过,奖赏你的功勋。”李世民当即下诏,授李靖左光禄大夫,赐绢一千匹,加封食邑五百户。李靖只是叩首谢恩,感谢皇上的宽宏大度,仍没有说一句申辩冤屈的话。

又过几天,李世民已经搞清了事情真相,这才知道冤枉了李靖,立即将李靖召去,羞愧地说:“从前有人谗害你,现在我已经明白了,你不要介意。”李靖仍不动声色,拜谢而去。

李靖为什么始终不申辩自己的冤屈呢?我想,他一定是一个深通人性的人。假如对方是愚者,多争无益,不如缄默不言;假如对方是智者,多争无功,不如让其自省。李靖肯定看清了这一点,所以对自己的冤情不置一词。这种缄默的作风使他受益良多。他立身朝廷数十年,屡获重用,平安无事,直到告老还乡。

李靖的做法,恰如荀子所说:君虽不知,无怨疾之心;功虽甚大,无伐德之色。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遇到的是李世民这个明君,假如在一个糊涂皇帝手下当差,这样不置之词,非但没有任何好处,也许连脑袋都莫名其妙地被摘掉了。

所以,荀子的方法并非通行准则。为“明主”打工,或者在老板眼皮底下做事,多做少说是可以的。如果老板不那么圣明,或者在远离老板的地方工作,你干得再多再好,不告诉他,他也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表功”不仅必须,而且十分重要。

在历史上,很多名臣都是“表功”高手。我们今天看《古文观止》,其中有很多奏牍文书,也就是汇报材料。贾谊、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人都是写汇报材料的高手。大清明曾国藩也深知汇报工作成绩的重要性。他长年领兵在外作战,他做了什么,老板看不见,而且他的老板咸丰皇帝跟唐太宗不可同日而语,不会“表功”,可能就等于无功,甚至有过。所以,他对这件事特别重视。

当时最善于汇报成绩的有三人,除曾国藩外,还有左宗棠和胡林翼,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因此有“天下奏牍三把手”的说法。

咸丰八年(1858),湘军李续宾部在三河镇被太平军李秀成、陈玉成部全歼,李续宾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等400多名将领战死,是湘军出师以来败得最惨的一次。事情过后,胡林翼奏陈其事,请求给予优厚的追赠,语极沉痛诚挚,咸丰帝感动得涕泪交流,下令追赠李续宾为总督,两个儿子都赐举人出身,并送部引见,赐银500两。

而曾国藩在湘军战事最困难的时期,在奏疏中不言屡战屡败,而称“臣屡败屡战”,也堪称杰作。

胡林翼对自己的奏牍功夫很是得意,将自己与曾、左并列,并说自己“尚未可量”,实则有以己为首之意。左宗棠则说:“当今善章奏者三人,我第一。”曾国藩从未争过第一。据民国的徐凌霄、徐一士兄弟说,三人各有特色,曾之雄伟,胡之恳切,左之明畅,都超乎常人,不分先后。但从学问根柢而言,“国藩为独优矣”。

当时能向皇帝奏事是一种特权,表明这个人已得到皇帝的注重。如何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就要在奏章上下功夫。曾国藩频频教导手下,在奏牍上一定要谨慎行事。同治元年(1862)正月,有个叫洪亮吉的大臣写了《上成亲王书》的奏疏,结果被发配新疆。曾国藩读后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犯忌讳的地方,饶是如此,尚且遭此大祸,可见奏牍不可不慎啊。

曾国藩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国藩道光末年在京上疏,颇有锋芒,自出京后,在军十四年,所奏之折无一语不朴实,无一字不谨慎。”他还再三告诫自己的弟弟曾国荃说:“吾兄弟高爵显官,为天下第一指目之家,总须于奏疏中加意检点,不求获福,但求免祸。”

工作干得好,还要汇报工作搞得好。有人说:“三分工作,七分宣传。”这是欺世盗名。又有人说:“七分工作,三分宣传。”这大概是正常分寸。

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西汉思想家,号桂岩子,早年专心治学,以通晓《公羊春秋》而著名,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下帷讲经,学者云集。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武帝采纳。晚年时,董仲舒隐居治学,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赏罚之道,一哄一吓

董仲舒说:务致民令有所好,有所好,然后可得而劝也,故设赏以劝之;有所好,必有所恶,有所恶,然后可得而畏也,故设罚以畏之。

儒家的传统观念是教化百姓减少和克制欲望,而君王应该带头节俭,起表率作用。董仲舒的观点颇有新意,提倡利用人们的欲望来加强管理。

人的基本欲望是趋利避害,那么,可以利用人们的趋利之心来进行诱导,利用人们的避害之心来进行吓阻。他认为,如果百姓没有欲望,反倒不是好事。他说:“民无所好,君无以权也;民无所恶,君无以畏也;无以权,无以畏,则君无以禁制也;无以禁制,则比肩齐势,而无以为贵矣。”如果百姓无所喜好,君王就无法引导他们;如果百姓无所畏惧,君王就无法吓阻他们。既不能引导又不能吓阻,就无法管理百姓。无法管理,就上下不分,怎么显示君王的尊贵呢?

为了加强管理,“务致民令有所好,有所好,然后可得而劝也,故设赏以劝之;有所好,必有所恶,有所恶,然后可得而畏也,故设罚以畏之;既有所劝,又有所畏,然后可得而制”。一定要让百姓有所喜好,这样才能加以引导,可以设立奖赏办法来鼓励他们好的行为。百姓有所喜好,就一定会有所厌恶,这样就能吓阻他们,可以设立惩罚措施来制止他们不良的行为。

严格地说,董仲舒不是真正的儒家。他倒是一个思想烹调大师,将诸子百家炒成了一锅大杂烩,一切目的旨在于“屈民而伸君”。这跟孟子的思想正好相反。孟子是坚决主张屈君而伸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董仲舒是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第一位思想旗手,这种制度造成的恶果至今未能根除。当然,董仲舒的功过是非,不是本书探讨的问题。

董仲舒提出的“一哄一吓”的办法,确实道出了管理的精髓。纵观古今,横观中外,“胡萝卜加大棒”,都是管理者的必备工具。胡萝卜用多一点,还是大棒用多一点,如何使用它们,决定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

奖赏不一定都是好事,奖赏不恰当,非但起不到引导作用,反而会制造不公平,打击士气。何谓奖赏恰当?这要依团队价值观来决定。大致上,这个团队肯定什么行为,对这样的行为进行奖赏,就是恰当。

春秋时,晋文公因国内发生政变,逃亡在外十余年,陶叔狐长期追随效力。晋文公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后,分三批对有功人员施行奖赏,三次都没有陶叔狐的份。陶叔狐去见咎犯,抱怨说:“我追随大王逃亡十三年,皮肤晒黑了,手脚长满了老茧。现在大王回国,奖赏了三次都没有轮到我。难道他已经忘了我吗?或者是我犯了什么过错?请您帮我打听一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