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有一个可爱的习惯:外修仪表,内修品格。为君子者,远看举止不凡,近看和霭可亲;闻名如雷贯耳,深交魅力四射。身居高位,天下仰之;身处民间,乡邻敬之。做人到了这种境界,可以无憾了!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都是一些看见别人欢笑他开心,看见别人落泪他难过的人,他们本着一颗好心,总希望别人事业顺利、生活和美。就像那句歌词:希望你过得比我好,什么事都难不倒。所以他们愿意“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所谓“成人之美”,就是帮助别人完成好事,帮助别人成功。历史上,这样的君子屡见不鲜,东汉儒学大师郑玄即是其中之一。郑玄立志遍注天下经书,他曾潜心研究《左传》,并开始了注释工作。《左传》是一部用大量历史资料来解释《春秋》的史书,它对《春秋》有所补充、有所纠正,成为研究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4年之间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学名著。由于年代久远,存在文字和史实的障碍,后人不易读懂,所以郑玄决定为它作注,以方便后学者阅读。
有一次,郑玄外出旅行,夜宿客舍,听到外面有人谈论注释《左传》的意见。郑玄倾听很久,觉得和自己的观点一致,立即跑出去和那人交谈。最后他说:“我早就想注释《左传》,尚未完成,先生刚才说的,看法和我一样。应当把我的注释稿本全部送给你。”那人就是后来以《春秋左氏传解》而闻名的东汉学者服虔。
服虔能够完成《左传》的注释,郑玄的慷慨赠稿功不可没。此事在中国文化史上传为美谈。
郑玄不惜出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成全服虔的事业,堪称君子。
所谓“不成人之恶”,就是不帮助别人干坏事。有时候,对方知道自己是在干坏事,君子不会助纣为虐;有时候,对方不知道自己是在干坏事,君子不会盲目顺从,而要设法帮助他弃恶从善。
春秋时,有人向楚平王进谗,说太子建企图谋反。楚平王不问青红皂白,命令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曾被楚平王派到太子建的封地当宰相,所以了解太子建的为人,知道谋反之说纯属冤枉,就派人送信给太子建,让他逃到了宋国。
楚平王听说太子建逃走了,就召来奋扬,质问道:“话出自我的口中,进入你的耳朵,是谁告诉了太子建?”
奋扬坦率地回答:“是我告诉他的。您曾经命令我:‘事奉太子建要同事奉我一样。’我按照您当初的命令对待太子,不忍心照后来的命令做,所以送走了太子。”
楚平王说:“你违背了我的命令,还敢来见我?”
奋扬说:“接受命令而没有完成任务,已经犯了错误。君王召见而不来,就是第二次犯错误了。所以我不敢逃走。”
楚平王为奋扬的忠诚和敢做敢当所感动。他默思良久,叹息道:“回去吧!还像从前一样处理办事。”
奋扬知道楚平王发布的命令是错误的,如果执行,他没有责任;如果不执行,他却可能受到惩罚。但是,他“不成人之恶”,冒着风险,坚决按正确的方式做事,不愧是君子。
小人的做法跟君子正好相反。因为小人的嫉妒心强,看见别人欢笑他难过,看见别人落泪他开心,他们更希望别人过得没有自己好,所以更愿意成人之恶而不成人之美。
战国时,楚昭王即位,任命囊瓦为相国,与鄢将师、费无忌、宛三位大臣同执国政。
这一年,宛出征吴国,大获全胜,缴获兵甲无数。楚昭王大喜,将所获兵甲赐给他一半,而且每事和他商量,宠幸无比。
费无忌对宛心生妒忌,就和鄢将师一起设计陷害他。有一天,费无忌对囊瓦说:“宛有意请客,托我来转报,不知相国肯降临否?”
囊瓦说:“既然相请,哪有不赴宴之理?”
费无忌又去对宛说:“相国有意在贵府饮酒,大家快乐一下,不知你肯做东道主否?”
宛不知是计,马上说:“相国看得起我,荣幸之至!明天好了,我当设宴恭候!”
费无忌又问:“相国来了,你准备送他什么礼物?”
“不知相国喜欢什么?”
“他身为相国,女子财帛是不稀罕的。据我所知,他最喜欢坚甲利兵。他很羡慕你分得的战利品,来你家赴宴,无非想参观一下罢了!”
宛随即叫人拿出战利品来,费无忌帮忙挑选出100件最坚固的甲胄和最锋利的武器,又告诉宛说:“你把这些放在门边,相国来的时候,必问及此事,这时你就乘机献给他,如果是别的东西,恐怕他是不会接受的。”
宛信以为真,遂将兵器和被俘吴兵安排在门内,用布帐掩蔽起来。
次日,宛大摆筵席,托费无忌去请囊瓦。囊瓦正准备启程,费无忌说:“宛近来态度傲慢,此次设宴,不知是何居心。待我先去探听一下,相国再去,这样比较安全些,好不好?”
囊瓦同意了。
费无忌在街上胡乱转了一圈,踉踉跄跄地跑了回来,假装气急败坏地说:“几乎误事!我已探听明白了,宛这次请客,不怀好意,想置相国于死地。我见他门内暗藏甲兵,杀气腾腾,相国千万不能去。”
囊瓦不信,说:“我和宛平日并无过节,他断不会这样。”
费无忌又乘机煸风点火,渐渐把囊瓦的思绪打乱了。但囊瓦还是不大相信,又派心腹去宛家里打探个明白。那心腹回来报告说,门内果然伏有甲兵。囊瓦听后大发雷霆,马上派人去请鄢将师,商量如何处置这件事。鄢将师早巳与费无忌串通好,又添油加醋地说,宛早就想造反,谋夺国政。
囊瓦终于相信了,大怒道:“我非宰了他不可!”他当即奏请楚王,派兵包围了宛的家。宛这才知道中了费无忌的奸计,却欲诉无门,于是长叹一声,拔剑自刎。
一个好端端的功臣,就这样被费无忌、鄢将师两个小人整死了。而他们出此毒计,并非有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仅仅是因为可耻的嫉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