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交往中,应对意外情况的语言技巧有以下五种。
(1)以软击硬。绵里藏针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由于双方身份不同或处境不同,可能使一方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当势力强大的一方故意发难时,弱方用硬碰硬的办法与之争斗是会吃亏的。要想坚持原则又能获取胜利,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软击硬,绵里藏针,用含而不露的口才去战胜对手。
“十年动乱”中,当时的江青真可谓横行于世,她又爱胡言乱语,稍不遂意就要整人。
一天,中央文革小组召开扩大会议,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田维新少将列席会议。会问,江青拿着参加会议人员名单,阴阳怪气地问:
“哪一位是田维新同志?”“我就是。”田维新回答。“你是哪里人?”
“我是山东东阿(ē)”。
“明明是东阿(ā)嘛你想糊并我,我可是山东人。”江青说完,十分得意。
田维新镇定地说道:“我们那个地方祖祖辈辈这么叫着,我这是尊祖随俗之称。您虽然是山东人,但由于出外谋事早,所以对山东的民情风俗不一定都了解。”
这种绵里藏针的争辩,使江青十分恼火,但又无由于发作。她满脸通红地说:“哼!那是地方方言。”接着,她抖抖手上的名单,另生枝节道:“田维新呀?你这个名字可不好。维新者,维新派也,也属于康有为一伙嘛!你这个名字得改一改。依我看,就改成维华吧。”
田维新略加思索后答道:“我这名字是小时候父母给起的。他们不知道什么维新派;再说我这个维新还有一番新意,我是支持新事物,维护新事物的。”
田维新的话引来多人赞赏,江青气得直打哆嗦,眼见自己占不了上风,就再也不吱声了。
在那种环境下,地位较低的田维新能够挫败目空一切、高高在上的江青。既针锋相对,维持了正义,又有节有度,没让对方抓住把柄,反映了他作为军人的机敏,显示了他良好的应变口才。
(2)偷换概念。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是互相顶替的意思。在交际中,有时会碰到一些不便或不必回答的问题。但是,缄默是不允许的,使用“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时也并不礼貌。此时,不妨“偷换概念”,故意曲解对方所提问题的意愿去应变。这就叫“移花接木”。
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向周恩来总理提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是一个涉及国家机密的问题,不可能直言相告。于是,周总理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这个机智巧妙的回答,以“总面额”替代了“总金额”,既没有,撤露秘密,又不致破害招待会和谐的气氛。
(3)妙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对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年幼时,有一位客人知其不辨同笼的獐和鹿,却故意问他:
“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王元泽不慌不忙,沉着地答道:“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听了王元泽的答语,“客大奇之”。王元泽年幼无知,本来无可厚非,可是他却机智地巧用模糊语言为自己解围,显示了他的聪颖机智和过人的应变能力。
(4)以毒攻毒
谈话中对方若故设“陷阱”,可以以牙还牙。会话对方故设“陷阱”,以谬论相刁难,其用意无非是企图造成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答则显示无知,不答则表明无能。这种情况比较适宜用“以谬治谬”法应变。
隋朝时,有一善辩者。一次,有人问他:“腊月时,家人被蛇所伤,怎样医治?”他应声答道:“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涂之,即愈。”那人反唇相讥:“五月哪里得雪?”这位善辩者笑道:“腊月何处有蛇?”
由于提问者的话本身是荒谬的,对于荒谬的回答,自然就丧失了指责的权利,刁难别人也就成了自我出丑,陷阱也不攻自破。还有当对方蓄意挑衅或侮辱时,有时必须“以毒攻毒”。
传说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是个瘦子,有一次,他与一个大腹便便的商人狭路相逢。
商人:“看到你,人们就会认为美国发生了饥荒。”
作家:是的。看到你,人们就会明白发生饥荒的原因。”
马克·吐温在突然蒙受讥讽时,靠的是“礼貌反击”,不失风度却十分有力地回敬了对方。可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是一种应变良方。
(5)装聋作哑,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可以避开对手的进攻,面对挑衅,除了针锋相对“以牙还牙”,有时也需“绵里藏针”,以守为攻。这时候,不妨来个装聋作哑,一则避其锋芒,二则以有礼对无礼,在心理上争取主动。这里有个例子,虽然不属于交际会话的范畴,但对掌握应变技巧同样不无启迪。
当年,英国首相威尔逊在发表竞选演说时,忽然有个故意捣乱的人高叫起来:“狗屎!垃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干扰,为了顾全大局,保证演说成功,威尔逊镇静地报以一笑,用安抚的口气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这样,威尔逊佯作曲解捣乱的本意,以顺水推舟的手法,“安全”渡过了“险滩”,使演说得以顺利地继续。演说可以如此,交际会话同样可以如此。
应变的口才艺术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
首先,阅历、知识、气质等是影响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智慧高并且具有虚怀若谷、从容镇定气质的人,反应更敏捷,对付突然情况的反应更快,能在会话中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局面。
其次,思维方式也影响人的应变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培漭应变能力首先要着眼于思维训练。古人说的“慧于心秀于口”,就是这个意思。人只要加强思维训练,就能使自己在语言感受的敏锐性、思维的敏捷性、判断的准确性、表达的即时性等方面前进一步。
在人际交往中,各种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掌握了上述技巧,然后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就能收到奇效。
·善于置问。机智地运用设问的技巧
好的口才离不开“问”的艺术。在人际交谈中,不同的语气表达着不同的语义,灵活运用问句的各种形式,可以使谈话变得非常有趣,也可使自己应对种种谈话危机,从而轻松化解。善于运用置问这项技巧,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用问句开始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