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见面时的寒喧
大家一见面,先要寒暄一下,问候一声,表现出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将温暖送给对方,为我们开始下面的谈话起到铺垫作用。这时常见的问句可以问候对方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比如:“吃饭了吗”、“生活还不错吧”、“工作还忙吗”、“气色不错,有什么高兴事吧”等等。问句一般要简洁、质朴,不要过于华丽、繁琐。要记住,这时候,我们向他人问话,虽然用的是一般疑问句,但并不渴望对方作出什么详细回答,对方可以只是附和一下。这样的问话还要真诚一点,不要油嘴滑舌。比如,如果每次寒暄都这样说:“吃饭了吗?要是没有,我请你。”这就让对方感到为难,如果接受你的邀请,确非愿意;如果不接受你的邀请,又顺了你一个人情。因此,寒暄时,语言一定要简洁、质朴,态度要真诚、恳切。
②诱导对方讲话
在谈话时,如果对方保持沉默,或者不善于言谈,我们可以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讲话。这时可以就时下人们都关心的事情问对方,如政府刚刚颁布的某项政策,本地区刚刚发生的一件大事等等。可以就对方感兴趣的事问对方,比如对方如果是做经济管理的,我们可以向他请教有关经济方面的问题;如果对方是做园艺的,我们可以向他请教如何栽花种草的问题;如果大家正在谈论某个话题,可以询问对方对这个话题的看法,比如大家都在谈如何看待中学生教育的问题,可以让对方发表自己的观点等等。这类话题主要目的是诱导对方讲话,因此,一定要让对方有话可说。
③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在谈话时,如果意识到对方对我们的谈话显得很懒散,我们可以用问题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经常被老师巧妙地运用,比如上课时老师发现同学们因为教室外的事,注意力不集中,就故意停顿一下,再问同学们:“刚才说到哪儿了?”同学们就会提醒老师,在这一问一答中,同学们的注意力就会回到课堂上。利用问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在日常谈话中是常见的事,形式上也多种多样。比如:在大家都不在意的时候,我们就身边的事好奇地发问:“这是什么?”其他人肯定会被我们的发问吸引过来。
(2)用问句试探对方
①请求对方帮助
当我们要请求对方帮助时,语气要婉转一些,不能像命令似的,比如说:“来,帮一下忙吧!”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很感激,如果对方能帮忙的话。但是生硬的语气会让对方厌恶,也许最后也还是帮了忙,但对方心里却极不情愿。我们可以用问句的形式委婉划说,比如:“这个箱子太重,你能帮我一下吗”、“周末我有事不能上班,你能帮我代一天吗,”“如果明天你能来参加宴会就好了,你能来吗?”同样的一个意思,用问句说出来,语气要委婉得多。带有商量的语气,会让对方乐意接受,同时,也给对方有回旋的余地。假如对方真的有事,不能帮忙,也能给对方一个脱身的机会。如果你直接说:“周末我有事不能上班,你来帮我代一天吧!”这样的话,如果对方要脱身,就会觉得驳你的面子很为难。
②从对方那里了解更多的信息
当我们需要从对方那里了解更多信息的时候,问句帮了我们的忙。这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采用恰当的形式。这样的问句常常有明显的疑问词,如“在哪儿”、“谁”、“什么时候”。比如在我们装修房屋时,可以问装修商:“您能否说明一下,我们装修材料的质量如何?你们什么时候能完工?”然后,再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一下市场行情,收集信息,最后做出决定。当对方拖迟完工时,我们可以问:“请您告诉我,为什么不能按时完工?”可以说问句的形式,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从对方那里获得信息,只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表达方式有别罢了。
③劝说他人
诱导设问。当要劝说他人的时候,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先从外围谈起,声东击西,在对方不经意之中,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交的思想家。他为了劝说楚惠王不要攻打宋国,首先对楚惠王发问说:“听说有这样一个人,自己华美的车子不坐,却要偷窃别人的破车坐;自己有绫罗绸缎不穿,却穿着偷来的破捉裳;自己有鸡鸭鱼肉不吃,却偷吃邻居的糟糠烂菜。你说这算是一种什么人呢?”楚惠王很好笑地说:“这个人必定有喜欢偷窃的癖好。”墨子接着就分析了楚国与宋国的情况,指出楚国“要攻打宋国,人家也会认为大王和偷窃者有着共同的癖好”。听了墨子的话,楚惠王最终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想法。
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设问。当我们要劝说某人听取自己的意见时,可以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发问。当听者感受到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时,就会斟酌我们的意思。
里根与卡特在竞选总统时,为了说服听众支持自己,对听众这,样讲道:“每一个公民在投标之前都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几个问题:你的生活是不是比四年前改善了?你到商店里去买东西时,是不是比四年前更方便了?美国的失业人数是不是比四年前减少了?美国在国际上是不是比四年前更受尊重了?”里根提的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之后他的支持率明显上升。
迂回反问。反问句语气非常强,因此,如果要用反问句来劝说他人,一定要讲究策略,不要直接反问对方,可用迂回反问的方法,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在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拷红”这个惰节,张生和崔莺莺两厢情愿,做出不轨之事,被老夫人知道了。老夫人大怒,唬得莺莺战战兢兢,但红娘用一连串的反问,肯定了张生的正义,批驳了老夫人先是失言,后又治家无方,然后再请求老夫人说,既然事已至此,还请老夫人自己定夺。我们可以看到红娘反问的重点不是老夫人发现莺莺和张生有不轨行为后,责备莺莺这件事,而是将反问重点推前,最后如何做,还是老夫人的事。红娘巧妙地迂回反问,最终说服了老夫人。
(3)用问句作答
①用问句延缓回答
当我们被他人紧紧追问时,或者是对别人问的问题,一时还不知道如何回答时,我们需要时间来缓解一下。我们可采用问句的形式,一边延缓回答,一边思索对策。比如,当我们被对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弄得应接不暇时,我们可以说:“请把你的话再说一遍好吗?我没听清楚。”这样来一下停顿。我们还可以要求对方:“你能说慢一点吗?”以获得更多的时间调整自己。如果对方问的问题,我们还没想清楚如何回答,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我暂时还不能回答,你可以等一等吗?”如果对方已把自己的观点讲得很清楚,我们一时不知道是同意好,还是不同意好,可以这样回答:“是吗?原来是这样?”用这样的问句先附和一下对方,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是不会深究的,我们这样附和一下,也就过去了。
②问倒对方
在话题遇到争论的时候,如果我们能问倒对方,对方会因一时答不上来而阵脚慌乱,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艾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上,正当双方难分难解之时,反方突然发问:“我倒想请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今年世界艾滋病目的口号是什么?”正方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为了不使场上失分太多,勉强地胡乱答道:“今年的口号是‘更要加强预防’,怎么预防呢?要用医学的方法去预防啊。”反方立即指出:“错了!令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对方辩友连这个基本问题都不知道,怪不得谈起艾滋病问题来还是不紧不慢的。”因为正方被反方问倒,场面上一时间出现了被动,而反方出现了主动。
③反问作答
反问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正话反说。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思,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这种表达效果能起到强调作用,使表达的意思更为明确有力,同时还有一种令人无法辩驳的势头,语气逼人。反问在谈话时用得好,更能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邹韬奋在法庭上,驳斥国民党政府,强加给“七君子”联合共产党反对政府的罪名时,义愤填膺地反问道:“我们打电报请张学良抗日,起诉书说我们勾结张、杨兵变。我们发了同样的电报给国民政府,为什么不说我们勾结国民政府?共产党给我们写公开信,起诉书说我们勾结共产党,共产党也给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发公开信,是不是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也勾结共产党?”邹韬奋一连串的反问,气势逼人,让检察官有口难开。
反问回击对方。有时候,我们受到恶意攻击,如果要给对方讲道理,对方做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根本不容你讲道理,倒不如来个反问法,让对方说出的话,正好给我们找到一个还击的好机会。
一个文化名人的儿子和一个农民的儿子同时爱上一位姑娘,文化名人的儿子很嫉妒,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一下。一天。三个人偶然相遇了,文化名人的儿子高声地对农民的儿子说:“据说。你父亲是农民,对不对?”农民的儿子回答说:“是的。”文化名人的儿子立即就说:“那他为什么没把你培养成乡巴佬?”农民的儿子不慌不忙地说:“据说。你父亲很有风度,对不对?”文化名人的儿子自傲地说:“是。”农民的儿子反问道:“那他为什么没把你培养成有风度的人?”农民的儿子的反问,给了对方狠狠的一击,让对方落荒而逃。反问讽刺对方。这种方法讽刺犀利,令对方无法躲藏。
妇女总喜欢把自己说得年轻,有一位老妇人已经是满头白发,还对她的朋友说:“你知道吗?我和我的妹妹加起来一共六十六岁。”她的朋友立即惊叫道:“哎哟哟,难道你把一个如此小的妹妹丢在家里放得下心吗?”这位老妇人有意表白自己的年轻,她的朋友故意惊叫,直接讽刺了她的虚荣心。
让对方回答。当别人提的问题我们从正面回答,显得语气不够强烈时,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让对方在我们的反问之中自己去回答。这样回答的力度,胜过长篇大论。
为人在世,应当不耻下问。只要善于运用问的艺术,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借题发挥,巧妙地反击对手
辩论场上局面时刻变化,难以捉摸,在双方的辩论过程中,对方难免存在漏洞,如能及时抓住,采用适当的反诘方式巧妙反击,将轻松获胜。
具体说来,反诘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肯定式反诘
肯定式反诘就是不直接,而以反问的形式,肯定或强调自已的观点。通常,这样比直截了当地说出己方观点更有力量。
亚洲大学生辩论会大决赛时,正方同学发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发展旅游业是弊多于利的话,那么,为什么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参加这次论辩比赛的中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都在发展旅游业呢?难道这些国家和地区那么多领导人都是愚不可及的吗?”这段话就是以反问的办式,肯定了正方“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的观点。
(2)否定式反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