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式反诘就是用反问的形式,否定对方的观点。这样既增强了自己的语势,更使辩论语言不显得过分呆板。
在“文革”中,一些人企图诋毁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借以批判彭德怀。在一次批判会上,彭德怀义正辞严地反问:“请问,‘九·一八’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是谁招致来的?‘七·七’芦沟桥事变又是谁惹恼了侵略者?我再请问,日本鬼子对我国同胞惨无人道的烧杀,难道只是在百团大战以后才开始的吗?”这一连串的反问,将对方说的“是百团大战引来了日本鬼子对我们的进攻”的观点,给予了有力否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顿时哑口无言了。
(3)强击式反诘
强击式反诘就是反问的语气坚决强硬,攻击力强,适用于敌我双方在原则性问题上,不容许有丝毫的软弱与让步。
有些人在辩论过程中,讲不出什么实在有说服力的道理,只是闪烁其词,进行诡辩。对此我们要善于识破,拆穿其荒谬的底牌。如何识破、拆穿?细分起来主要有四种方法:
①根据其诡辩中对事实的忽略,列举铁的事实。驳倒诡辩
“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
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反驳这一谬论时,就列举了众所周知的事实:“英国的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500万,不算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布全球,其海外驻军多达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
言之确凿,雄辩有力,足以论证一个国家是否对外扩张和这个国家的人口多少并无必然联系。面对某种诡辩,只要列举出其结论相反的事实例证,其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了,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②找到其语言中违反逻辑之处,利用逻辑手段。进行反驳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位妇女抱着孩子东倒西歪,难以站稳。一个军人对身边坐着的姑娘说:“同志,请给她们母子让个座吧。”“让座,凭什么我让座?”姑娘把脸一沉。“年轻人要助人为乐,讲点精神文明嘛!”
“还讲精神文明?”姑娘眼皮一眨巴,嚷开了,“你把唾沫都吐到我脸上了!简直是无赖!”
“谁是无赖?你这是无中生有!”
“你就是吐了!”姑娘掏出手绢往脸上一擦,“这不是口水是什么?你这叫文明?……”
这下子吵开了,谁能说清楚那个军人吐没有吐口水呢?好在一位中年女同志有见识,站出来对姑娘说:“同志,刚才谈的是给抱小孩子妇女让座的问题,这和吐没吐唾沫有什么关系呢?请你给抱小孩的女同志让个座。好吗?”这下子耍赖的姑娘没办法了,只好气哼哼地站起来让座了。
这位姑娘理屈词穷,却用“唾沫”问题来偷换或转移“让座”问题,那个军人只顾辩白,正好上了她的当。这样不但无法制服对方的狡辩,而且自己还要受一肚子窝囊气。这类耍赖狡辩在论辩中也会出现。不准转移或偷换命题,遵守同一律的逻辑方法,就能制服这种狡辩和诡计。
利用逻辑方法进行反驳的手段有许多,这要看对方违背的是哪条,就用相应的一条去拆穿。如利用假言判断也可以攻克难题。
在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人出了一道题:“2+3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57”有人问:“是相对数是绝对数?”“是一般的数。”有人答:“两只猫加三只老鼠不等于五。”主诗人说:“不行,不要名数。”这下子,大家有点被难住了。有人答:“如果3+4不等千7,那么2+3也就不等于5。“对了!”这就是一个假言判断。
既然对方提出的是个怪问题,你用直言判断,肯定解答不了,只有用假言判断,才能给自己插上智慧的翅膀。其他的逻辑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就可以了。
③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有个外国的幽默小故事:一个男孩去面包店买了一个两便士的面包,他发现面包比平时小得多。他问老板:“您不觉得这个面包此平时小吗?”老板诡辩:“哦,这不要紧,面包小点儿,你拿起来就方便多了。”小男孩没和他争,只给了一个便士就走了。老板叫住他说:“嗨!你没给够钱哪!”“哦,不要紧。这样你数起钱来就方便多了!”这就是巧用诡辩来拆穿诡辩。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鲍西娅化妆成律师智斗贪婪而狡猾的夏洛克,也是用的这种手法。鲍西娅依据法律判准夏洛克从安东尼奥身上割取一磅肉,但同时规定:不准流一滴血,不准有丝毫超过和不足,否则就判夏洛克抵命并财产归公。结果斤斤计较的夏洛克只好放弃履行契约的要求。鲍西娅以诡辩对诡辩,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其自食其果,一无所获。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采用喻仿式、比仿式和仿体式各种方式,这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不论是哪一种都要抓住诡辩推论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然后选取另一类可以与之相喻仿照的事物加以推论,得出一个能给诡辩者以某种损害的结论,从而产生反难或反责的效果。这种技巧的要点是:选择与诡辩者有利害关系的事例,采用诡辩者使用的方法解析事例,或是以意外的可感性活动使诡辩者受责犯难。如下列一段对话:
甲:洗完手再吃饭。乙:我才不洗呢!
甲:为什么?
乙:手洗净了,还会脏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何必多此一举?所以,我不干这种傻事。
甲:那好,你也不必吃饭了。(拿走饭菜)
乙:哎,你拿走我的饭菜干什么?
甲:免得多此一举,干傻事呀!吃饱了,还会饿的。何必像洗手一样多此一举呀!
这是一种仿体式的反诡辩技巧,兼有表演性,能在行动上给诡辩者以嘲弄,从而诱使他发问,向你设下的实际是他自己设计的圈套,伸出他的脖子,使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得不放弃诡辩,采取老实的态度。因为逻辑是他的逻辑,事实是他的事实,由此推出的结论,他只有接受。
④批驳引用名言的诡辩
名言很多,很容易被诡辩者利用作为他们的招牌,当诡辩者引用名言的时候,其拆穿反驳的方法大体上还是上面所谈的几种方法:诡辩者引用名言,往往有一种“拉大旗作虎皮”,显示自己与名人和真理站在一起的架式,容易使人“措手不及”,一时难以应对。其实,冷静一想,名言的使用场合不同,其含义也是不同的,可以用许多招数予以拆穿驳倒。
a.例证法
名言往往是在一定情况下或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真理性是相对的。诡辩者引用名言往往脱离实际,你可以指出这一点,但某名言的背景情况不太容易一下子说清楚,所以最好以事例来论证其引用的片面性。如有段时间教育界强调智力开发,有人就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当然是指只重传授知识而轻视想象力培养的教育弊端而说的,并不意味着知识丰富不重要。古今中外有许多伟人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都是既丰富知识又发展想象力,使其相得益彰的结果。这就有大量的事例可以反驳诡辩者对名言的引用,证明这种引用是站不住脚的。
b.辨析法
诡辩引用名言归根到底是对名言的曲解和滥用。有时候,我们只要对名言本身的词语加以辨析,就可以看出名言不足以证明诡辩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如青工小王有错不改,不听朋友劝告。朋友劝他:“小王,你不能这样下去,应当争口气,何必总让别人说呢?”他说:“我才不在乎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朋友可以说:“走自己的路是指走正路,走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路,而不是走弯路和邪路,如果前面是悬崖与深渊呢?也不需要别人的劝阻吗?”
c.顺意法
迟到者不接受批评,反而诡辩说:“我不过是睡觉睡过了头,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呀!列宁不是说过嘛,不会好好休息也就不会好好工作呀!”你可以说:“不错,列宁是说过这话。但他难道说过,为了休息好可以耽误工作时间的话吗?”如此顺意反诘,使其无法再狡辩,只好低头认错,甘心受罚。
d.针锋相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