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 > 第五章 社会规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及行为(第3页)

第五章 社会规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及行为(第3页)

在心理学上,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从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做"从众"。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说,就是"随大流"。

生活中顺应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所谓"入乡随俗",以及在吃喝、穿戴、娱乐上赶时髦,追新潮等等,都是从众的表现。

当然不可否认,众人有很多时候的确是对的。

比如,我们在一个没写明男女的公共厕所前,会观察一下别人是怎样做的:如果男人们都进左边的门,女人们进右边的门,你也会这样做。还比如一位口渴的旅行家在沙漠的一个绿洲上,看到当地人从这口井里打水喝而不打另一口井里的水,他同样也会只喝这口井里的水。

这是因为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个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离开了众人提供的信息,个人几乎难以活动。因此人们往往认为,众人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可靠。

但实际上众人并不总是可靠的。有人在商店门口看见"长龙",不由分说便排到了队尾,然后才问:"这里卖什么的?"有人在马路上看见围着一圈人,不管自己有事没事也要挤过去看一看。

还有的骗子借从众心理骗人。他们玩所谓"三张牌",让人押宝,猜红桃A在哪里,可押50元、100元、200元。此时,总有三五个人抢着参与,而不明真相的人不知道他们是"托儿",被从众效应激化,也参加押宝。当然,结局肯定要输--因为最初参加的三五人同庄家全是一伙的。

还有的时候,众人是错误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真理在少数人手里"的情况。在这种时候,往往由于从众心理,少数正确的人也会放弃自己的观点而遵从众人。这被心理学家阿什的一个实验证明。

阿什事先安排了6个大学生,让他们一致把两条不等长的线段A、x硬说成是等长的,去影响1个真正的被试者。结果被试者放弃了自己本来的正确答案,而认同了这6个人的观点。

人们之所以盲目地从众,是因为有一种害怕偏离群体的心理。人们希望群体喜欢他、优待他、接受他,他害怕如果他与群体意见不一致,群体会讨厌他、虐待他或驱逐他。为了避免被称为"越轨者"或"不合群的人",他便遵从众人。而群体中也的确有一股强大的压力要求一致性,当某人不赞同群体其他人的意见时,其他人会努力迫使他遵从。

比如我们在家里可以穿各种奇特的服装,但当我们考虑是否穿这件衣服去上班时,想到同事们怪异和否定的目光,我们就会放弃这个打算。在开会的时候,要表决举手,当我们看到别人都举,自己明明不想举,也往往会跟着举,因为我们害怕因为"与众不同"而为人所瞩目或者质疑。

有的人懂得巧妙地利用从众心理。美国某餐厅有两位服务小姐,一位叫梅莉,一位叫珍妮。她们为了引发客人支付小费,都各自在收取小费的盘子里先放了一枚银币。不过,梅莉放的是10分的,珍妮放的是25分的。结果,两个小时以后,梅莉收到的小费,都是10分的银币,而珍妮收到的却都是25分的。这是因为客人支付小费,大多拿不准以多少为宜,那么就会以别人的做法为自己的标准。

小道消息不可信

央视某娱乐节目曾做过这么一个游戏:让几个人站在一排,甲向乙耳语一句话,乙再传给丙,丙传给丁,丁再传给戊,最后,让戊说出是什么事。结果戊说出的话与甲的原话大相径庭,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完全变了样,令观众捧腹大笑。

这个游戏说明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经常会被层层扭曲,甚至最后面目全非(而且多是夸张、增值而非缩小、减值的)。这种现象叫做"传播扭曲"。

所谓的流言就往往是"传播扭曲"的结果。流言是人们相互传播的提不出任何可信依据的消息。流言本身并不一定怀有恶意,其不确定性往往是无意讹传所致。有的流言的后果可能很恶劣,比如引起社会混乱或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等等。

流言传播的特点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玄,一直传播到面目全非。在这过程中,有的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减去一些内容,有的则增加一些内容,这种加墨润色使流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关于流言的故事。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经常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里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后来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灌溉难题。

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把水井打成了。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逢人就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他的意思是,因为打了一口水井,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

谁知有人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经丁氏一解释,才明白其真正含义。

流言往往就是这样,第一个人没有去深究到底怎么回事,就凭自己的一时印象传播了出去。如果下一个人也是这样,事情就会越传越邪。

那么传播扭曲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口头传播中可能存在不准确性,比如发音的近似造成走样。

二、传播的感情色彩造成夸张:传播者如果喜欢一个人,就容易夸张对其有益的信息,若讨厌一个人,就容易夸张对他有害的信息。比如,某名演员因偷漏税而被审查,不喜欢她的人说:"好呀,非判15年不可。"传下去,就有可能成了这个演员"被判了无期"!

三、有的人为了寻求刺激或打发无聊而喜欢夸张,爱传播耸人听闻的消息。在传播时,夸张的表情与语言更能刺激别人,以达到更强烈的自我宣泄与自我实现。

古人说:"谣言止于智者。"既然我们知道了传播扭曲的危害,我们就要尽量避免小道消息的干扰,要学会冷静地分析判断问题。这样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做简单事情还需他人在场

1897年,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观察发现,自行车比赛时,多人同时赛要比一个人单独计时比赛成绩更好。受到这种现象的启发,他做了一个实验,要求儿童绕钓鱼线,越快越好。结果发现,大家一起绕的儿童比单独绕的儿童速度更快。

后来,更多的心理学家也观察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就把他人在场(比赛伙伴或观看者)引起的个体活动中效率相应提高的现象,叫做社会促进。

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比如:

你在一条空旷的马路边散步,当另一个人在你身后急匆匆地赶过你时,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步伐;

你骑车上街买东西,当你发现后面有一辆自行车在向你骑的车子靠近,并正要超越你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加快车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