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 > 第五章 社会规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及行为(第4页)

第五章 社会规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及行为(第4页)

你如果是位教师的话,虽然你有时候身体不大舒服,可是一上讲台,就来了精神;

你还常常看到,不少演员和运动员在表演和比赛时,观众越多,情绪越热烈,他们的劲头就越足,技术发挥得就越好;

……

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人总是有惰性的,单独一个人时,无所谓输赢、好坏,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和你比较,你就觉得怎样都可以。当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人,甚至更多人,你的感觉就大不相同,你会感到有人在看着你。你会情不自禁地想:"他们也可能正在评论我干得怎么样呢,我一定要好好干,让他们瞧瞧。"在任何社会环境中,人们害怕被抛弃,总想要别人喜欢和接受自己。很明显,当你与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更为强烈,当别人在身边时,你总认为别人可能正在观察自己。也许,你根本就不认识身边的人,但你却可能认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你进行着评价,而社会中的我们又是很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所以就不安起来,也会更加把劲了。如果对方碰巧和你做着同样的事情,就会让你感到一种竞争的存在,人都是好胜的,谁也不想被别人比下去,你于是想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效率。

总而言之,当有旁观者或是同行者在身边时,容易激发起个人本能的反应,他们提高运动标准或努力展示自己,他们的工作就会进展得很顺利。他人的存在对工作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被称为社会性促进。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促进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或者说它的发生是有条件的。

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郾H?郾Allport)在哈佛大学曾领导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选择了几种难易不同的工作,由简单到困难的排列是:划掉报纸上所有的元音字母,编排词的联想表,演算简单的乘除法算术题,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等。这些作业都要求被试(大学生)在两种情况下去完成:单独一个做和五个人在一起做。结果发现,除反驳他人哲学观点的复杂作业外,其余几项作业,五个人在一起做都比单独一人做效果更好。当然应该注意,所谓社会促进作用,仅仅是由于他人的在场或参与便提高了个人的行为效率,而不是由于人们之间有意识竞争或接受他人的帮助的结果。

这个实验说明,在做比较简单的事情时,身边有人在场,容易发生社会促进。

84件之后的神品

有旁人在场,是不是都会引起社会促进呢?并不是的。社会促进并非总会发生的,有时,身边有别人在场,会引起我们效率的下降。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促退"。

凡是到过日本京碧寺的人,都会见到寺门扁额上的"第一议谛"四个大字。这几个字写得龙飞凤舞,灵韵非凡,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欣赏。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幅字还有一个有趣的来历。

大约两百余年前,洪川大师来到京碧寺,庙里的和尚请他写这四个字。洪川大师每写一字,都要精心构思,反复揣摩,真可谓呕心沥血。可是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是个颇具眼力而又直言不讳的人。洪川的每一勾一捺,只要有一点点瑕疵,他都会"挑剔"出来。

洪川写了第一幅以后,这位和尚批评道:"这幅写得不好。"

"那这一幅呢?"和尚又摇头说:"更糟,还不如刚才那一幅。"

在一边的香客悄悄地对方丈说:"大师不在状态,会不会是嫌润笔费给得少了呢?"于是方丈向洪川委婉地提出了增加润笔费。

洪川本来是位一丝不苟的人,见此情景,也不说话,耐着性子先后写了84幅"第一议谛"。遗憾的是,没有一幅得到这位和尚的赞许。

最后,在这位"苛刻"的和尚离开如厕的空隙,洪川松了一口气,在心无所羁的情况下,一挥而就这四个大字。那位和尚从厕所回来一看,翘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神品!"

洪川开始时写不好字,就是社会促退的作用。

关于社会促退,心理学家皮森在1933年的实验中进行了证明。他发现,有一个旁观者在场,会减低被试有关记忆工作的效率。心理学家达施尔也提出,有观众在场时,被试即使是做简单的乘法,通常也会出现差错。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看来社会促进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对于那些做简单工作的人来说,有他人在场,会激发个体竞争的动机,而增强的动机有利于个体加快做事的速度。但如果这项工作对个体来说是新接触的,还很不熟悉,或个体还很难做好,还需要动很多脑筋,这时候,旁人在场会引发动机的增强,从而导致个体的紧张和焦虑,个体更容易表现得手忙脚乱,反而做不好。

比如老师让几个同学到黑板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黑板上演算几何题。如果题目是刚讲过的,比较简单,学生往往能很快做出,比下面的同学完成得快;但题目如果是很难的,站在台上的学生由于紧张发懵,其演算速度与结果往往不如下面的同学。

还比如当一个员工面临难题正苦于无计可施时,如果上司死盯着他不放,他就会感到很大的压力而无法专心工作。在教室里学习时,教室里如果有很多人,乱哄哄的,我们便很难保持高效率的学习。或者我们在背课文或记忆英语单词时,也喜欢一个人找个安静的地方背。

了解了社会促进和社会促退的原理,管理者在工作中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工作。像打印上司交待的文稿、装订材料、核对账目这样的工作,员工已经做得相当熟练了,管理者可以将他们的办公桌和工作台放置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或让许多人在一起工作,这样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如果需要完成的是一件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当事人集中精力思考,此时他人的存在会妨碍当事人的工作,就不应该让他感觉到有人在注视他,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一项简单的工作,从一开始就存在社会性促进。而对于一项稍微复杂一点的课题,在大家尚未习惯时,可以让员工在封闭的环境中单独练习;而当他们可以胜任工作后,就可以让他们在一个公开的环境下共同工作,以发挥社会性促进作用。

名人的推动力有多大

《韩非子》中记载: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王袍,因而全国的老百姓都穿紫衣,弄得紫布紫绢大涨价。齐桓公问管仲该怎么办。管仲说:"你若要阻止这种风气,只能自己不穿,再跟别人说你讨厌紫色。"齐桓公这样做,果然没多久老百姓都不穿紫衣服了。

为什么齐桓公的喜好会领导全国的风潮呢?并不是因为齐桓公更精通服装的设计,而是因为齐桓公是名人,而且是当时齐国最大的名人。

人们不仅对权威,对名人也容易有超乎寻常的崇拜和信任。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是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社会的宠儿,拥有比一般人更大的影响力和权利。这就是名人定律。

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有两位大学生打赌,他们寄出了一封不写收信地址,只写"居里夫人收"的信,看它能否寄到居里夫人手里。结果,这封信真的寄到了居里夫人手里。试想,如果换了一个普通人,信还可能寄到吗?

人们对名人的追随有时比对权威的盲信更加缺乏理性。因为权威毕竟是在某个领域里达到较高造诣的人,而人们对名人的遵从往往和他的专业能力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因为把名人神化。

中国自南唐李煜起欣赏女人的小脚,以至于此后世代兴起缠足风,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李后主宠爱的名妃为了可爱的小脚,用绫子缠足,结果这种风气蔓延到全国,乃至对后世的无数中国女性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

歌德失恋后写出了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轰动一时。小说是一部悲剧,其主人公维特最终因失恋自杀,写得非常逼真感人。没想到,小说发表后不久,社会上青年人自杀的比率骤然升高。这都是受到小说中主人公的感染,在心情悲观的时候模仿主人公而导致的。当然只有像"维特"这样的"名人"才会引起这样强烈的模仿效应,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自杀了,肯定无法引起这种大面积的模仿,以致于当局不得不一度将此书列为禁书。

上面这两个例子中对名人的追随和模仿都是非常盲目和不理性的,而且可以看出对名人的追捧是古已有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