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你可以放花盆了。”
“这么快!够结实吗?花盆很重的!”小李不放心地问。
“笑话!我们3个人站上去跳,都撑得住,保证20年不是问题,出了问题找我。”张老板豪爽地拍拍胸口。
“这可是你说的。”小李马上找了张纸,又递了纸笔给张老板,“麻烦你写下来,签个名。”
“什么?你要……”张老板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是,看小李一脸严肃的样子,又不好不写,正犹豫,小李说话了:
“如果你不敢写,就表示不结实。这样掉下去,可是人命关天,不结实的东西,我是不敢收的。”
“好!我写,我写。,’张老板勉强地写了保证书,搁下笔,对徒弟一瞪眼,“把家伙拿出来,出去!再多钉几根长钉子,出了事,咱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说完,师徒二人又足足忙活了半个多钟头,检查再检查,才气喘吁吁地离去。
故事中的小李考虑到了一点,就是未来很可能出现花架不结识的问题,于是他抓住了张老板的一句话,在自己还能和他讨价还价的时候,达成了协议,从而保护了自己的利益,避免未来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
保护自己讨价还价的能力,就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在生活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你是买家,你的优势策略就是等验完商品再付款;如果你是卖家,就应该争取对方先支付部分货款再交货。
准备充分很重要
在我们讨价还价之前,一定要做足准备,先搞清楚行情,再进入博弈中,否则将会陷入对方设定的骗局。
如果你想寄一份快递,之前没有类似的经验,于是你给某家快递公司打电话,通过简单几句,对方摸出你是一个新手,于是骗你说要20元钱。你想了想,开始讨价还价,最后15元成交。当你为自己的谈判水平感到扬扬得意时,其实市场的行情也就8—10元而已,甚至更低,只不过,你没有摸清楚行情。这就是为什么“货比三家”这条策略如此重要的原因了。
在任何的谈判博弈展开之前,准备得越充分,对自己越有利,胜算的把握也越大。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访问日本时,基辛格作为美国国务卿同行。尼克松总统在参观日本京都的二条城时,曾询问日本的导游小姐大政奉是哪一年?那导游小姐一时答不上来,基辛格立即从旁插嘴:“1867年。”这点小事说明基辛格在访问日本前已深深了解和研究过日本的情况,阅读了大量有关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美国人十分注重商业谈判技巧,在行动前总要把目标方向了解清楚,不主张贸然行动。所以,他们的生意成功率较高。美国商人在任何商业谈判前都先做好周密的准备,广泛收集各种可能派上用场的资料,甚至对方的身世、嗜好和性格特点,使自己无论处在何种局面,均能从容不迫地应付。
一家美国公司与日本公司洽谈购买国内急需的电子机器设备。日本人素有“圆桌武土”之称,富有谈判经验,手法多变,谋略高超。美国人在强大对手面前不敢掉以轻心,组织精干的谈判班子,对国际行情做了充分了解和细致分析,制定了谈判方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作了预测性估计。
美国人尽管做了各种可能性预测,但在具体方法步骤上还是缺少主导方法,对谈判取胜没有十分把握。谈判开始,按国际惯例,由卖方首先报价。报价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有很深的学问,甚至是一门艺术:报价过高会吓跑对方,报价过低又会使对方占了便宜而自身无利可图。
日本人对报价极为精通,首次报价1000万日元,比国际行情高出许多。日本人这样报价,如果美国人不了解国际行情,就会以此高价作为谈判基础。但日本人过去曾卖过如此高价,有历史依据,如果美国了解国际行情,不接受此价,他们也有词可辩,有台阶可下。
事实上美国人已经知道了国际行情,知道日本人在放试探性的气球,果断地拒绝了对方的报价。日本人采取迂回策略,不再谈报价,转而介绍产品性能的优越性,用这种手法支持自己的报价。美国人不动声色,旁敲侧击地提出问题:“贵国生产此种产品的公司有几家?贵国产品优于德国和法国的依据是什么?”
用提问来点破对方,说明美国人已了解产品的生产情况,日本国内有几家公司生产,其他国家的厂商也有同类产品,美国人有充分的选择权。日方主谈人充分领会了美国人提问的含意,故意问他的助手:“我们公司的报价是什么时候定的?”这位助手也是谈判的老手,极善于配合,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以前定的。”主谈人笑着说:“时间太久了,不知道价格有没有变动,只好回去请示总经理了。”
美国人也知道此轮谈判不会有结果,宣布休会,给对方以让步的余地。最后,日本人认为美国人是有备无患,在这种情势下,为了早日做成生意,不得不作出退让。
“准备充分再做交易。”这是美国人的经商法则。在经商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美国人会问到自己彻底弄清楚以后才善罢甘休。美国人这种问则问个水落石出的性格,在商业谈判中可以彻底地表现出来。
美国汽车业“三驾马车”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拥有近70亿美元的资金,是美国第十大制造企业,但自进入70年代以来该公司却屡遭厄运,从1970年至1978年的9年内,竟有4年亏损,其中1978年亏损额达2.04亿美元。在此危难之际,亚科卡出任总经理。为了维持公司最低限度的生产活动,亚科卡请求政府给予紧急经济援助,提供贷款担保。
但这一请求引起了美国社会的轩然大波,社会舆论几乎众口一词:“克莱斯勒赶快倒闭吧。”按照企业自由竞争原则,政府决不应该给予经济援助。最让亚科卡感到头痛的是国会为此而举行了听证会,那简直就是在接受审判。委员会成员坐在半圆形高出地面8尺的会议桌上俯视着证人,而证人必须仰着头去看询问者。参议员、银行业务委员会主席威廉·普洛斯迈质问他:“如果保证贷款案获得通过的话,那么政府对克莱斯勒将介人更深,这对你长久以来鼓吹得十分动听的主张(指自由企业的竞争)来说,不是自相矛盾吗”?
“你说的一点也不错,”亚科卡回答说,“我这一辈子一直都是自由企业的拥护者,我是极不情愿来到这里的,但我们目前的处境进退维谷,除非我们能取得联邦政府的某种保证贷款,否则我根本没办法去拯救克莱斯勒。”
他接着说:“我这不是在说谎,其实在座的参议员们都比我还清楚,克莱斯勒的请求贷款案并非首开先例。事实上,你们的账册上目前已有了4090亿元的保证贷款,因此务请你们通融一下,不要到此为止,请你们也全力为克莱斯勒争取4100万美元的贷款吧,因为克莱斯勒乃是美国的第十大公司,它关系到60万人的工作机会。”
亚科卡随后指出日本汽车正乘虚而人,如果克莱斯勒倒闭了,它的几十万职员就得成为日本的佣工,根据财政部的调查材料,如果克莱斯勒倒闭的话,国家在第一年里就得为所有失业人口花费27亿美元的保险金和福利金。所以他向国会议员们说:“各位眼前有个选择,你们愿意现在就付出27亿呢还是将它一半作为保证贷款,日后并可全数收回?”持反对意见的国会议员无言以对,贷款终获通过。
亚科卡在这次关键的谈判博弈中胜出,可以想象,他之前做了多么巨大的准备工作,他调查了政府所发放的保证贷款,搜集了财政部的调查资料,找到了为赢得贷款所需要的一切论证。当他拿出这些有利证据时,政府委员已经失去了讨价还价的主动权。
搞清楚对手的底牌
要想在谈生意中占得主动,一方面,要防止对手翻看自己的底牌;另一方面,自己也要想办法摸清对手的底牌。
摸清对方的底牌,才能做到充分的“知彼”。我在这里介绍一种透视法,注意,我所说的透视,并非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几种类似于透视的办法,来达到洞察对手底牌的最后目的。那么,如何才能“透视”对手的底牌呢?下面有10个策略。
“错误”策略。卖主以很低的价钱吸引顾客前来购买,等到顾客真有兴趣要买的时候,卖主又说,由于先前估价过程有错误,所以价格必须重新审定。
“提高晶级”策略。卖方要知道买主到底有多少预算,于是便在停放“雪佛兰”车型的场地,询问买主对“奔驰”车有没有兴趣。
“降低品级”策略。买主不知道出多少价钱卖方能接受,于是就先告诉卖方,他在考虑买一种品级较低的产品,然后再用这种较低的价位去试探卖主,看卖方能不能以这个价格卖给他晶级较高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