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尚为了不背上不孝之名,宁愿同父亲一起赴死,看似死得忠义伟大,但司马迁却将伍尚的为父牺牲形容为蝼蚁之死。而伍子胥的忍辱偷生,则被司马迁形容为大丈夫的作为。我想,这是因为伍尚虽然忠义孝顺,但这种行为未免目光短浅,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相比之下,伍子胥却更懂得忍耐之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伍子胥只是暂时将杀父之仇掩藏起来。但是这种掩藏并不意味着忘记,如果伍子胥有一刻忘记了报仇的念头,恐怕在逃离楚国的过程中早就饿死路边,而不是沿街乞讨,饱受侮辱了。
只有胸怀大志者才持有积极的忍耐之心。西汉最具才能的将军韩信叱咤风云,击溃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韩信年少时曾受过胯下之辱,并非他打不过别人,而是胸怀大志,认为与小人争斗,斗赢斗败都没有多大意义。
积极的忍耐品质是“宰相之胸”、“大将风度”。其实积极忍耐者多是志大虑远之人,为防止微小事件干扰破坏宏图大业所采取的正确谋略,决非是胸无大志、目光短浅者所能做到的,不忍者多是无能无谋之辈。
在洛克菲勒创业之初,由于资金缺乏,他的合伙人克拉克先生邀请到加德纳先生入伙,对此洛克菲勒很是高兴,因为有了这位富人的加入,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做他们想做、有能力做、只要有足够资金就能做成的事情。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克拉克带来了一个钱包的同时,却送给了洛克菲勒一份屈辱,他们要把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更名为克拉克—加德纳公司,而他们将洛克菲勒的姓氏从公司名称中抹去的理由是:加德纳出身名门,他的姓氏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洛克菲勒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情,说:“这是一个太刺伤我尊严的理由!我愤懑如此!我同样是合伙人,加德纳带来的只是他那一份资金而已,难道他出身贵族就可以剥夺我应得的名分吗?但是,我忍下了,我告诉自己:你要控制住你自己,你要保持心态平静,这只是开始,路还长着呢!”
洛克菲勒故作镇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告诉克拉克:“这没什么。”事实上,这完全是谎言。想想看,一个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自尊心正受到伤害的人,他怎么能有如此的宽容大度!但是,洛克菲勒用理性浇灭了自己心头燃烧着的熊熊怒火,因为他知道这样才会给他带来好处。
忍耐不是盲目的容忍,你需要冷静地考查情势,要知道你的决定是否会偏离或违背自己的目标。洛克菲勒知道:对克拉克大发雷霆不仅有失体面,更重要的是,这会给他们现在的合作制造裂痕,而团结则可以形成合力,让他们的事业越做越大,他的个人力量和利益必将随之壮大。
洛克菲勒知道自己的目标。在这之后他仍旧一如既往、不知疲倦地热情工作。到了第三个年头,他就成功地把那位极尽奢侈的加德纳先生请出了公司,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的牌子又重新竖立了起来!当地的人们开始尊称他为洛克菲勒先生,他已成为富人。
忍耐并非忍气吞声,也绝非卑躬屈膝,忍耐是一种策略,同时也是一种性格磨砺,它所孕育出的是好胜之心。
洛克菲勒回忆自己与克拉克的合作时说:
“我崇尚平等,厌恶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然而,克拉克在我面前却总要摆出趾高气扬的架势,这令我非常反感。他似乎从不把我放在眼里,把我视为目光短浅的小职员,甚至当面贬低我除了记账和管钱之外一无所能,没有他我更一文不值。这是公然的挑衅,我却装作充耳不闻,我知道自己尊重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但是,我在心里已经同他开战,我一遍一遍地叮嘱自己:超过他,你的强大是对他最好的羞辱,是打在他脸上最响亮的耳光。”
后来,洛克菲勒转身投资于石油业,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永远成为了历史,取代它的是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洛克菲勒从此搭上了成为亿万富翁的“特快列车”。
千万别为小事而抓狂
古人有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活中的小事也有如蚁穴,千万别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抓狂,要尽早释怀,否则,生活便会一团糟。
有一个人夜里做了个梦,在梦中,他看到一位头戴白帽,脚穿白鞋,腰佩黑剑的壮士,向他大声叱责,并向他的脸上吐口水,吓得他立即从梦中惊醒过来。次日,他闷闷不乐地朋友说:“我自小到大从未受过别人的侮辱,但昨夜梦里却被人辱骂并吐了口水,我心有不甘,一定要找出这个人来,否则我将一死了之。”于是,他每天一早起来,便站在人潮往来熙攘的十字路口,寻找梦中的敌人。几星期过去了,他仍然找不到这个人。结果,他竟自刎而死。
看到这个故事,你也许会嘲笑主人公的愚蠢,做梦乃是一件极其稀疏平常的小事,做恶梦也是常有的事,怎么能为此而大动干戈呢?可生活就有许多人为小事抓狂,为一点小事而和别人闹翻脸,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例子每天在街上都能看到。
中国有句古话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有的时候,事情虽小,但杀伤力却很强,小则破坏人的好心情,大则可以让人前功尽弃,甚至送命。历史上有多少大几大浪都过来了,却在阴沟里翻船的例子啊?今天不也正在上演一幕幕这样的悲剧吗?
在科罗拉州长山的山坡上,躺着一棵大树的残躯。居当地人讲,它曾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它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曾被闪电击中过14次,它都挺过来了,但在最后,它却在一小队甲虫的攻击下永远倒下了。那些甲虫从根部向里咬,一开始树还没有感觉,但却渐渐伤了树的元气。最后,这样一棵森林中的巨人,岁月不曾使它枯萎,闪电不曾将它击倒,狂风暴雨也没能把它摧毁,却栽倒在小小的甲虫手里。
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例子,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却被小事搞得灰头土脸,垂头丧气。家务事虽小,再大的清官却也断不清。其实并非清官无能,而正是他们的高明之处。亲人之间,为一点点小事而反目成仇,实在是不应该,为何要给他们分个一清二白呢?就让他们糊涂到底吧,这样反而比分清谁是谁非更好。
别为小事抓狂,对待一些委屈和难堪的遭遇,在内心转变成另一种心情,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去化解这一切。如果能从中得着更大的益处,不也是另一种收获吗?这不是比到处记恨别人,处处结下冤家强吗?有一则小故事说,有一个人经过一棵椰子树,一只猴子从上面丢了一个椰子下来,打中他的头,这人摸了摸肿起来的头,然后把椰子捡起来,喝了椰子汁,吃了果肉,最后还用外壳做了个碗。
我们之所以对小事缺乏足够的承受能力,说明我们没有把精力放在更为重要的事情上,因此,面对生活中的烦恼,我们首先要问自己:“这是我生活目标中至关重要的事情吗?为此花费时间与精力值得吗?”
忍辱负重方可谋大业
人生在世,任重而道远。这要求我们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并且能够忍辱负重,在各种不利情况下仍坚持自己的理想!
人活在世上,免不了有被人误解的时候。人和人消除误解的方式不同。有的人火冒三丈,非要找人弄个是非分明,水落石出。有的人淡而处之,让时间的流逝和事态的发展去洗掉层层尘埃,最后将事实自然澄清。三国时陆逊的弘毅与忍辱负重,就是后一种。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属江苏省)人。为人忠厚,凡事都能容让别人,不计恩怨。
由于陆逊受到孙权的器重,有的人就爱在孙权那里告点状。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淳于式对陆逊不满,给孙权上书,指责陆逊在打仗过程中,向老百姓征收物资数量太多,给百姓造成困难和忧虑;事情讲得有夸大的地方。
战事结束后,陆逊回到孙权身边。孙权将淳于式的指责转告陆逊,陆逊没有说什么。孙权接着又问淳于式的为人和表现怎么样?陆逊极力称赞淳于式,说他是个很好的官吏。
孙权奇怪地问陆逊:“淳于式背后告你状,你却如此赞扬他,这是为什么啊?”
陆逊回答说:“淳于式告我的状,虽不完全符合事实,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因为他告了我的状,我就在您面前讲他的坏话,那我就不是一个正派的人了。”
孙权听了,很钦佩陆逊的为人,说:“你真是个忠厚的人,胸怀如此宽阔,一般的人是很难做到的啊!”
吴黄武元年(222年),刘备领兵征讨吴国,孙权命令陆逊为大都督,指挥朱然、潘璋、宋谦、孙恒等5万大军抵抗刘备。陆逊当时统率的各部队的将领中,有的是孙策的老将,有的是皇亲贵戚,资历比陆逊老,地位比陆逊高,有些看不起陆逊。因此打起仗来,往往不听陆逊的指挥,各行其是。陆逊看到这种状态,很是着急。在一次战斗之前,陆逊又碰到难处,有几位老将军不服从军令,各持已见。陆逊没有办法,只好以手握剑,十分严厉地说:“你们应该知道,刘备是闻名天下的英雄,连曹操都很怕他。现在刘备的军队已侵犯了我们的边境,大敌当前,我们应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抵抗刘备。你们各位将军都是身负重任的人,而现在却互不协调,不听指挥,实在太不应该了。”
听陆逊说这番话,将领们才有所收敛。
陆逊接着又说:“我是书生出身,资历威望都不如各位老将军。但我已受命指挥大军作战。国家给予我这样的重任,是相信我能不负重托、忍辱负重,团结大家完成使命。国家委屈各位将军,接受我的指挥,各人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没有理由推辞。否则如何对得起国家的恩典呢?”
最后,陆逊严肃宣布:“军令如山倒,有谁敢任意违抗,我只能依法惩处了。”
各位将领这才统一行动,不敢各行其是了。
陆逊在战争中出了很多计策谋略。用火攻的办法烧了刘备的营寨。结果连破刘备四十多个军营,蜀军将士死伤数万人,把刘备打退到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