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智若愚怎么讲? > 第五章 隐忍不发耐心坚持的成事艺术(第3页)

第五章 隐忍不发耐心坚持的成事艺术(第3页)

战争结束后,大家总结打胜仗的原因,很多成功的计谋都是陆逊策划的。那些老将们才真正口服心服了。从此陆逊的威信大大提高。

有一次,孙权问陆逊:“在击退刘备的战役中,你遇到这样大的困难,当时你为什么不把将领不听指挥的情况报告我啊?”

陆逊回答说:“各位将军都是国家的功臣,要依靠他们创建大业。您对我如此信任,交给我的重任和我的才能很不相称,但为了对国家有利,我能做到忍辱负重。从前蔺相如能容忍廉颇、寇恂能包涵贾覆的佳话,实在叫我钦佩。我和他们相比,还相差很远呢!”

孙权听了,连连称赞:“说得好,做得对!”于是聘任他为辅国将军,封他为江陵侯。

忍辱负重与忍气吞声绝对不是一码事。忍气吞声者没有原则,无论事大事小,一概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者也无自信,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

忍辱负重者则不同。以陆逊为例,他之所以能忍受部将对他因误解而产生的不敬,是因为他身负抵御蜀汉大军的重任,他不能因小失大。同时他也坚信,随着最终打败蜀汉的进攻,一切误解也将烟消云散。陆逊在面临老将军们蔑视小看他、不听指挥的困难情况下,忠厚待人、忍辱负重,不以统帅自居,对各行其是的将领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以超众才能和智慧战胜了刘备。这种为了大局委曲求全的处事态度也最终得到了别人的尊敬和信服。陆逊的弘毅与忍辱负重,是一种大将风度、大将胸怀、大将谋略!

以小忍成就大的事业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忍是一种修养,忍是一种智慧,忍是一种成就未来大事业的谋略。

俗话说: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人意。怎样来处理人生之中这些不如意的事,往往构成了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界线。成功者,尤其是那些成就伟业的人,他们有着超强的耐力,能忍常人之能不忍,不让小事情来打断自己的整个计划,在忍耐中伺机寻找机会,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与越王勾践的事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汉光武帝刘秀小时候,在家表现得十分勤快,尚干实事不尚虚夸,显得十分憨厚、平和。他虽想出人头地,但从来不露声色。为此,他的哥哥刘寅自比刘邦(少时是一个浪荡公子),把刘秀比做刘邦的二哥刘喜(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很是瞧不起他,并常常以此嘲笑刘秀。刘秀去长安读书,当他读到《论语》中“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句时,简直是手舞足蹈地说:“说得太好了,太好了,真是一针见血!”从此,他便以这句至理名言规范自己的言行。

刘寅、刘秀兄弟二人发动青陵起义,结果皇帝却被刘玄当上,致使刘寅心中不快。刘玄也清楚刘寅性情蛮横,又野心勃勃,再加上以他为首的青陵兵在与王莽的军队作战中,节节胜利,战功卓著,无疑,这一切对自己的皇帝宝座是个巨大的威胁。所以,总想找个借口除掉刘寅。刘稷是刘寅的部将,听说刘玄当了皇帝,心中也十分不满,便大发牢骚说:“今起兵图谋大事,全是刘寅的功劳,他刘玄算个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配称皇帝?”刘玄听后,想收买刘稷,封他为抗威将军,刘稷拒不接受。刘玄要杀刘稷,遭到刘寅反对。刘玄一怒之下,便将刘寅、刘稷一起杀掉;尔后,为了斩草除根,便伺机将刘秀杀掉。

刘玄为找借口,便派人去对刘秀宣布诏书说:“太常偏将军刘秀英勇善战,特封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还没等刘秀谢恩,接着又宣布说:“大司徒刘寅,一向图谋不轨,常有抗帝之意,所以把他杀了。”以此来试探刘秀的反应,如稍有恨意,便就地将其正法。刘秀是何等聪明,对刘玄的这点用意怎能不知?小不忍则乱大谋。刘秀听完诏书后,极力克制住内心的杀兄之恨,慌忙磕头谢恩说:“陛下赏罚甚明。我建功微小,不值一提,皇上如此嘉奖,秀实在受之有愧。兄刘寅素有反意。我也常劝他野心必毙,但他就是不听,发展到今天刑及其身,实在是罪有应得。”刘秀一席话语,表现得十分真诚,不要说报信宣诏之人深信不疑,就连他的部下也都信以为真,无不为刘秀的大义灭亲之举感动得流下眼泪。宣旨人走后,刘秀回到帐内,关紧房门,便捶胸大哭,恨得咬牙切齿地说:“杀兄之仇不报,还配做人!”但在第二天,他又立即跑到刘玄住处,言必称陛下,口必言皇恩浩荡,绝不提昆阳大捷之功。既显得十分恭谨,又表现得粗犷大度,平时谈吐不透半点哀痛意,也不为刘寅服丧,饮食谈笑和平常二样。

刘秀“以小忍成大谋”的表演,终于使刘玄解除了猜忌,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以为刘秀真的忠于他。三个月以后,刘秀以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被派往河北。从此,刘秀便摆脱了刘玄的监视和控制,迅速招兵买马,网罗人才,扩充实力。他在到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发展到十余万人,有了一大批既能征惯战,又对其忠心耿耿的战将,使其很快具备了和刘玄抗衡的力量。之后便公开和刘玄分道扬镳了。

刘寅易于喜怒,专横跋扈,锋芒外露,成了刘玄的刀下之鬼。刘秀性格内向,事不外露,城府深沉,容忍一时而不乱大谋。当刘寅被杀的消息传来时,刘秀为避免过早与刘玄发生正面冲突,极力克制自己,立即从出征的战场赶来当面向刘玄谢罪:他对自己所立战功只字不提,而且深深引以自责,也不为其兄服丧,饮食言笑如同平常,毫无丧兄之痛的表示。这番成功的韬晦表演,终于使刘秀转危为安、逢凶化吉,不仅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加官晋爵,为其以后建立东汉王朝保存了实力,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一统大业。

越王勾践也是忍耐的高手,在绝境中他不惜卧薪尝胆,忍辱偷生,直到有利时机的出现。

春秋末年,吴越两国军队展开激战,结果越国被打得大败,越王勾践只带了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吴兵又层层围攻,勾践无奈,只得听从大夫范蠡的劝告向吴王夫差投降:“勾践情愿为大王做臣子,而我的妻子也愿意为大王做妾。”吴王夫差尚存一丝仁慈之心,缺乏猛追穷寇、斩草除根的决心,见越王如此谦卑,就不顾大夫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勾践的请求。于是,勾践带着妻子来到吴国。想当初,越王夫妇二人是何等的尊贵,而现在却穿着打工的短衫布裙,干着养马除粪的粗活,而且一干就是三年,毫无怨恨之意。这一切,都被夫差看在眼里。夫差认为勾践表现得不错,能悔过自新,于是,也就放松了对他的管制。后来夫差得了一场重病,过了三个月还未痊愈。勾践听说了这件事后,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可用之机,于是在夫差召见时,跪在地上,请夫差让他“尝尝大王的粪便,以判断病情”。说着,便用手捞起夫差的粪便,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过了好一会儿后,勾践忽然满脸笑容,大声说道:“囚臣勾践再次恭贺大王,大王的病马上就要好转了。”夫差听了,将信将疑,问道:“你怎么能知道呢?”勾践回答道:“臣过去曾师从名医,对如何从粪便观察病情颇有研究。凡粪便的气味与节气相顺,就无大病。如今大王的粪便其味酸苦,顺应了春夏之气,由此可知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转。”夫差听后十分感动,情不自禁地称赞起勾践:“你真是一个好人!”于是就让勾践搬到宫中居住,勾践终于如愿以偿。范蠡又用重金买通夫差身边的侍臣,向吴王进献绝代佳人西施。夫差见了西施,顿时神魂颠倒,于是投桃报李,特赦勾践。勾践回到了越国,刻苦自励,立志复国。他叫文种管理政治,范蠡训练军队,号召全国人民,发愤图强,准备以十年的时间奖励生养、积聚财物,并在这十年之中,加紧教育、训练军民,即所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计划十年后打败吴国。勾践为了坚持锻炼自己的斗志,不忘国耻,不睡好床,而睡在柴薪上,饭前总要尝一下苦胆,以激励自己发奋图强。这就叫“卧薪尝胆”。功夫不负苦心人,没出十年,越国就发展壮大了起来。只一仗越国就打败了吴国。又过了几年,勾践带着文种、范蠡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吴国。吴军大败,夫差逃到姑苏山(在今江苏苏州西南),派大夫公孙雄赴越求和。勾践不愿重蹈夫差纵虎为患的覆辙,只同意保留夫差一条性命。夫差愧恨交加,伏剑自杀。这样,勾践就取代吴王夫差,成了新的霸主。

勾践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善于忍耐者。从一国之君而沦为执役之奴,没有非凡的忍耐力,是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地位反差的;尝人粪便,经羞辱而不怒,没有非凡的忍耐力,是承受不了这么巨大的精神折磨的;漫漫十年,没有非凡的忍耐力,是经受不了这么漫长的岁月考验的。然而,勾践都忍耐下来丁。正因为他有非凡的忍耐力,才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复国雪耻,夺回了丧失的权力。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条真理的正确性。

事业的成功需要个人具备一些基本素质,而忍耐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这是因为大多时候人的一生不是充满着鲜花,而是铺满着荆棘,需要面对大量的困难和解决大量的问题,在这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如临薄冰般地小心行事,而是不能容忍而得罪他人或者快意恩仇,就会使自己长期的艰苦奋斗毁为一旦,这不但是历史上无数人的失败史已经证明了的真理,也是我们今天要想成就事业必须遵循的准则!

忍耐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

忍耐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能遭遇它。忍字心上一把刀,忍耐的过程是漫长的,忍耐的感受是痛苦的,所以忍耐本身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经不住忍耐的考验,我们的人生将会是一片苍白和不堪一击。

山东张公五世同居,百忍家道兴。据说他发愿,在他的一生中,要行一百件大忍辱的事,忍过了九十九次之后,第一百次时是他的孙子娶妻那一天,突然来了个道人,要试验他是否真有忍辱功夫,便向他要这个新娘子,先于他做一夜夫妻,这一件事使张公很感为难,但他宽大一想,我什么侮辱事都忍受过了,这最后一次忍辱有什么不能呢?于是劝其孙儿,完成他的百忍大愿,忍辱一下。后来这位道人在新娘房中,跳个不休,嘴里不停地说:“看得破,跳得过”。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骇叫起来,待众人来看时,已变成了一个金人,由此致富。故说张公百忍成金,山东那个地方,到现在还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纪念他忍辱的德行。

我们能用广阔的容量来对待人,再难处的人都可以相处。这也是培植自己的福报。有句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宰相官虽然大,权虽然重,但是也要受得百官气。因为人家官虽然小,但有很多事情也可以给你出麻烦。所以各种各样的气都要受。因此才有这个比喻。这也说明量大福大。没有容人之量,就不可能有这样大的福报。家庭也好,社会也好,人际关系要和谐,就只有靠一个“忍”字,能互相忍让,关系就和谐了。国际关系也是如此。主持一个国家的人,能够克制、忍让,就可以化于戈为玉帛,避免战争的爆发。

忍让是做人的一种大智慧,有时忍让是为了改变不利的处境,赢得胜利的机遇,如果在不利的情况下不学会忍让,硬拼蛮干,就会把老本都输光,连扳本的机会都没有了。

西楚霸王项羽当年何等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当他兵败垓下的时候,汉兵追来,乌江亭长驾船前来接他,亭长说:“江东虽然狭小,地方也有千里,百姓几十万人,也足以称王了,希望大王赶快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来了也没有办法。”项羽笑着说:“老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即使江东父老可怜我,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不肯上船,把自己的坐骑送给了亭长,自刎而死。

对于项羽自杀垓下的所为,后世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评说颇多。记得女诗人李清照写过一首诗:“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赞扬项羽的傲然骨气跃然于纸上。而唐朝诗人杜牧写的《题乌江亭》则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期。”贬抑项羽缺乏忍让智慧的行为尽在诗中。杜牧的意思是说项羽的逆商不够高,忍受羞耻的能力不够强,因此丧失了机遇。如果项羽乘船过了乌江,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中国的历史重写也不是没有可能。

忍耐并非贪生怕死,退后并非畏惧,而是不使冲突发生,也是在寻找更好的时机。如勾践为吴主打扫马房,不是且偷生、贪生怕死的行为,而是为了等待机会雪耻复国;韩信受胯下之辱,不是怕死、逞强,而是为了将来想创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困苦、伤痛、艰难、挫折、孤独、寂寞……几乎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程中都经历过这样的磨难,当你不甘心命运的安排但又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之时,你必须也只有学会忍耐。

唐朝人朱仁轨写了一首《诲子弟言》,其中有一句:“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意思是一辈子给别人让路,也不过多走几百步;一辈子给人让田界,也不会损失多少田地。朱仁轨教育弟子们要注重忍让。可见我国古代的贤者智士都非常崇尚忍让美德,他们关于忍让的论述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唐朝寒山与拾得曾有一段对话,原文是这样的: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两位大师一定是世间的高人,洞察人世,看穿百态,面对欺辱处之泰然,可贵可敬。

一时不忍易酿成大错

忍耐就是克服自己急躁、鲁莽,克制冲动妄为的有效方法。它是缓压剂、减压器,可以培养人们沉着、冷静的优秀品质。

在法国发生了这样一则故事:

阿兰.马尔蒂是法国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着便装来到市中心的一间烟草店门前。他准备到店里买包香烟。这时店门外一个叫埃里克的流浪汉向他讨烟抽。马尔蒂说他正要去买烟。埃里克认为马尔蒂买了烟后会给他一支。

当马尔蒂出来时,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汉缠着他索要烟。马尔蒂不给,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随着互相谩骂和嘲讽的升级,两人情绪逐渐激动。马尔蒂掏出了警官证和手铐,说:“如果你不放老实点,我就给你一些颜色看。”埃里克反唇相讥:“你这个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在言语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团。旁边的人赶紧将两人分开,劝他们不要为一支香烟而发那么大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