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一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行事的书 > 第十二章 放下清高与人打成一片才能融洽(第1页)

第十二章 放下清高与人打成一片才能融洽(第1页)

人乡随俗谁也别装大尾巴鹰

。“世事洞明”说的是懂道理,“人情练达”讲的是识事理。这些为人处事的技巧在现代职场也是极用得着的。要想工作顺利,什么最重要?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办公环境。人们常说感情投资,就是指的搞好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要搞好人际关系,不是简单地请客吃饭,逢人笑脸相迎,而是表露你的真诚坦率的内心,展现你的个人魅力。只要你真诚待人,为他人着想,在关键的时候帮人一把,就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赫敦职业顾问工作室的资深顾问王路明女士认为,要想在职场中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必须从自己的言行做起:

首先,使自己变得更自信,更坚强,这对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大有好处。在形象上要显示自己的信心和朝气,体现自己的职业特点和气质;在行为举止上,不要缩头缩脑,要挺胸抬头;微笑打招呼和告别,但要避免一直带着歉意或企望获得别人好感的假笑,这会让人毛骨悚然;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声音响亮、吐字清楚,避免使用虚拟词语,如“假如、要是、明天再说吧”等等。

其次,在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上,是处处要胜出人一头,还是合作互助?实际上这不单是人际关系,而是道德修养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莱因哈特·赛尔顿教授有一个著名的“博弈”理论。假设有一场比赛,参与者可以选择与对手是合作还是竞争。如果采取合作策略,可以像鸽子一样瓜分战利品,那么对手之间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争斗不存在了;如果采取竞争策略,像老鹰一样互相争斗,那么胜利者往往只有一个,而且即使是获得胜利,也要被啄掉不少羽毛。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企业文化,追求的是团队合作精神。所以,不论对个人还是对公司,单纯的竞争只能导致关系恶化,使成长停滞;只有互相合作,才能真正做到双赢。

《塔木德》上说,众人着衣时莫要裸身;众人就坐时莫要站立,众人站立时莫要坐下,众人哭时莫要笑,众人笑时莫要哭,”也就是说犹太人懂得生活中入乡随俗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穿着与对方同样的服装,表现出对方一类的举止,就会让对方觉得你和他的思想和地位是相似的,对方也就会对你产生好感,可见,为了得到对方的认可与接纳,就首先使自己在某方面与他们相似或相同,这样就有了达成一致的基础。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入乡随俗的智慧。

做人讲究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果一味清高,总是不肯对现实妥协,你只能当今没人理睬的“边缘人”了。

我们所知的,最不肯与当时社会风气同流的人,是晋代的陶渊明。陶渊明出身没落士族,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子。陶渊明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抱负,很想为国家效力。

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交,政局动荡,社会很不安定。朝中官吏多鼠目寸光,贪功好利之极。陶渊明在任江州祭酒时,就已闻见了许多官场险恶的事,因不愿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所以没多久就辞职了。

后来,又经人举荐,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四十一岁时当上了彭泽县令。就在他上任八十多天后,朝中派来一位督察大员视察政事。据说,这位督察一向高傲,特别喜欢阿谀奉承,而且收惯了下属的礼物。

县衙里的一个小吏报告陶渊明说:“大人,您赶快筹办一份礼物,穿戴整齐地去拜见督察大人吧,不要被他怪罪下来。”陶渊明听了,厌烦之感顿生,满不在乎地说:“我不就是个小小的县令吗,我才不肯为区区五斗米的俸禄向那种卑鄙小人低头哈腰呢。”说罢,解去印绥,辞职回家了。人们十分敬佩他的气节,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退隐之后,就悠闲自得写他的田园诗去了。我们总怀疑陶家祖上,定然有大量的家产留下来,否则陶先生既看不上那五斗米的俸钱,一家

人又何以为生呢?

时至今日,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论古人,但纵然那位督察大人有某些不足,而作为下级,陶渊明连起码的见面礼都不愿表示,放在今天又有哪位首长或上司愿意领导这种下属呢?

做人不能没原则,但为人处世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顺应环境的变化,才能因地制宜,把事情办好。

前几年,某地的报纸上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娇气”的外国人》,说美国的郎士杰夫妇在中国的某一地投资建厂。在办理这一系列事情的过程中,因受不了地方政府的层层叠叠的批复手续,以及不送红包、不请客就办不了事的人情关系,郎士杰夫妇叫苦不迭,穷于应付,已准备打道回府了。

这件事情说明了中美两国社会环境存在着差异。一对外国人,因不了解中国人的办事习惯,不懂得也不习惯中国人的工作、生活方式,所以处处受阻,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对某种风气不适应,古人辞职了,外国人回家了。剩下的芸芸众生,还要在其中捱着,若想过得好,过得顺,就必须将其当做功课学。

中国人讲究入乡随俗。当一种社会风气形成的时候,如果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办好事情,就必须迎合这种风气。如果逆风而上,与社会风气和潮流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失去朋友,失去支持和帮助。

有些人不懂“公事私办”的道理结果吃了亏。一位刚从国外归来的博士到应聘单位办手续,他觉得办公室里办事效率太差,就以国外的情况对工作人员横加评论,还不耐烦地催人家快办。人家很不高兴,干脆说:“今天不办手续了,明天再来办吧。”

这个博士不懂人情世故。他如果说上两句好话,类似:“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我来麻烦你们了,这是我个人的材料,请多多留心。”也许办公室

的工作人员倒会加快速度帮他的忙的。

假如你在办公室办事,以为这是公事,就拿着“谁耽误就是谁的责任”的原则牌子吓唬人,而不考虑办任何事都是在与别人合作,势必会遇到不少麻烦。这种刻板的公事公办方法忽略了人的感情因素,当然就很难行得通了。

如果懂得公事私办的道理,结果又是另一番模样了。在修理部工作的李师傅一下班就蹬上自行车赶往他的朋友陈某家去了。陈某的一台电冰箱突然不制冷了,李师傅去瞧瞧什么毛病。“朋友的事当然要帮忙了。”李师傅赶到陈某家,饭也没吃就忙开了,一直干到很晚,总算修好了电冰箱。

陈某感激地对李师傅说:“太谢谢您了,李师傅!要不是冰箱急用,也不会让您下了班还来帮忙,耽误了您这么长时间,实在过意不去!”李师傅笑着说:“嘿,咱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还说什么两家话!”

尽管陈某家的电冰箱是李师傅他们厂生产的,修理冰箱也是李师傅分内的工作,但李师傅把这件当“私事”办了。如果这陈某不是李师傅的朋友,结果会怎样呢?也许李师傅觉悟高,也会这样做,但是因为是下班后的时间,李师傅推说到明天再修理,这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难有这样的体会,公事私办比公事公办往往来得简单、快捷,甚至办得要漂亮得多。最重要的你出了一样的力,却获得了更多的回报,你投之以桃,等到你有事求他时,他同样会报之以李的。

俗话说,熟人好办事。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事:当你为单位去办某事时,你对合作单位的一位老熟人说:“哎,哥们儿,这事交给你了,你可得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啊。”这言外之意是此事虽是公事,可与本人关系重大,嘱

咐你留神、细心,迅速帮助我完成。这就是公事私办的关照语。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原则性要灵活执行,应当是那样,实际上是这样,中间有个距离。”如果懂得了入乡随俗、公事私办的道理,这个距离就短多了。

放下清高,让自己俗一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