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一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行事的书 > 第十二章 放下清高与人打成一片才能融洽(第2页)

第十二章 放下清高与人打成一片才能融洽(第2页)

有许多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做事情总是放不下清高的样子。他们怕失身份,怕丢面子,怕害羞,怕碰壁,怕这怕那,但唯独没认清这一点:人先要生存,才能发展。你如果不能让自己变得现实起来,现实也不会就那么毫无保留地接纳你。有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所以,我们做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你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这句话有其客观合理性。有些人往往“脸皮太薄”,放不下“清高”的架子,不能与环境相适应,自然也就难以真正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王大志是学农学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农科院做研究工作。

他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灵就被震撼一次:改革开放这么久了,家乡的山依旧荒芜,乡亲们的生活依旧贫困。王大志决心为家乡闯出一条致富之路。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承包了四十亩荒地,开始建造他的示范农场。

可是,才来一个月,他就和村干部发生了冲突。一次,因为干部吃吃喝喝,王大志当面提了意见,他坦诚地说:“论辈分,你们都是我的叔叔大爷。可群众生活这么苦,干部不应该这样多吃多

占。”干部们一愣,多少年了,还没有人敢当面说他们的不是呢。他们手捏酒盅,小声议论说:“这小子,多读了几年书,就翘尾巴。”

又一次,因为乡里干部们按亲疏远近划分宅基地,王大志又当着乡亲的面与干部评理,让乡里干部颜面尽失。

当王大志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山上盖起石屋,开始建造农场时,他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实施计划需要的炸药,要乡里干部开的证明才能购买,他受到了无端的刁难;农场需要资金,他又遭到乡里干部的冷眼……

有人劝王大志为了你的事业,去找干部疏通一下,以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或是向有实权的部门走动一下,以取得贷款,否则你将一事无成。王大志口气强硬:“做人要有人格,我绝不向卑劣的行为卑躬屈膝。”

王大志最终只能无奈地守着空屋,守着他的农场,守着他的人生梦想。

另一位大学生赵君是学工科的,毕业后分配在县城工作。他嫌机关太冷清,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以便实现他的抱负——开发山里的矿产资源,造福家乡父老。刚出校门一个月,他也有过类似王大志的遭遇。那是在家乡建矿厂时,赵君发现,用来建厂的大部分钢材被领导拿去送人了。他气愤地去找领导质问:“你怎么能拿公有的东西随便送人呢?”领导拍了拍赵君的肩膀,开导说:“你呀,刚出校门,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设计不能死抠实际需求量,还必须把一些人为的损耗加进去,这是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

赵君恍然大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他安然渡过了自己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险滩。在领导的眼里,赵君能干而又听话。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副乡长。

赵君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四处奔波。他主持的那个乡,乡镇企业产值和利润年年翻番,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人们对他更是赞不绝口。由于他突出的“政绩”,三年以后,他相继被提拔为乡长、乡党委书记。又过了两年,他被提升为主管工业的副县长。

王大志和赵君的处世态度和方法导致两人的不同命运。虽然,我们会在内心钦佩王大志这种高洁的人格,但又不能不看到他的确一事无咸,不但自己的一腔抱负无法施展,而且也无法给他的乡亲们带来一丁点儿好处,只能固守着他的清高孤傲而无处施展抱负;赵君为了不“折”而“弯”了一下,一方面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初衷,另一方面走了一条圆通的道路,这使得他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又为乡亲们办了实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赵君的这种为办大事字弯不折的方法,只要严守法律的界限,不失为一种务实的、行得通的做法;而王大志的那种心高气傲的书生气是办不成事的。

在社会生活中,一些自认为有个性的所谓"愤青",自我感觉良好,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超凡脱俗,对一些人情世故看不惯,甚至唾弃、鄙视。如果这种不满的情绪时常表露出来,肯定是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非常不利的。

人生要历经干门万坎,洞开的大门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躯体,有时甚至还有人为的障碍,我们可能要不停地碰壁,或伏地而行。若一味地讲“骨气”,到头来,不但被拒之门外,而且还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学会低头,该低头时就低头,巧妙地穿过人生荆棘。它既是人生进步的一种策略和智慧,也是人生立身处世不可缺少的风度和修养。

处世为人,心可高,但气不能傲。一旦遇到一些挫折,会极大的打击自己的自信,会产生消极的想法。同样的过分低调也不是什么好事,这样的人倘若总是盛气凌人,便容易惹火烧身。真正聪明的人,就算骨子里再傲,也能够做到外表谦和、敬人如师。只有这样,做人做事才能少一些羁绊,多一些顺畅。当今社会,生存竞争愈加激烈,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挤过去就是赢家;若挤不过去,轻则落伍,重则落水;但不挤更不行,即便一身臭汗,披头散发,也要搏上一搏。千万不要站在岸上,摆架子,丧失了太好良机。然而总是有那么一些人,眼眶子太高,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觉得太丢面子,有失身份,宁可委屈受穷,也不肯放下架子。中国老百姓有句俗话说得好:“管他脸不脸,混个肚子圆。”这话虽然有点儿俗,却也比较实在。

攀龙附凤,拥有远大前程的跳板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如果你有一些地位显赫而且功成名就的朋友,人们就会想:“这人肯定有本事。要不,那些人能跟他在一起?”如果你的朋友全是些失败者,那么,即使这不会严重损害你的形象,也不会对你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说,为了使事业成功,你要结交一些有名望的贵人。只有具备了识贵人、交贵人的社交能力,借助贵人的力量,你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十七岁的时候,立志想当音乐家。可是,在白宫遇见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之后,他改变了志向:他放弃当音乐家的梦想,立志走政治家的道路,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和事业方向。肯尼迪在他的人生事业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肯尼迪,也许就没有前总统克林顿,充其量会多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可以说肯尼迪是克林顿的贵人。

人们称那些爱情生活甜蜜的人有“情”,在任何生意上都能赚到钱的人有”财缘”。不过,仔细观察之后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在生活中都投入了自己的心力,任何一种运气都不会无缘无故地降临在一个人头上。贵人的提携也是一样,有这种好运气的人也不是毫无缘由地就受那些贵人的喜欢,而是他们身上有一些特殊的个性。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沟通能力强,并且非常珍惜自己的人际关系。

在这里尤其要提醒那些认为自己天生内向、不善交际的人,要知道,人的性格中最容易改变的,就是外向与内向。不管外向还是内向,都不是性格的问题,而是怎样表现的问题,因此不必担心“本性难移”的古训。只要敢拿

出勇气来,你也完全可以锻炼出富于亲和力的交际手腕。你要知道,即使别人无视于你的存在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这样想就可以微笑着敲开世界的大门。这个世界就属于这样勇于敲门的人。

半个多世纪前,上海滩大名鼎鼎的杜月笙,头脑机灵,办事老练,但早期的他一直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后来他投靠黄金荣,在黄府做了一名打杂的仆役,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处处谨慎,把分配给他的活做得又快又好,但由于地位太低,他根本没有引起黄金荣注意的机会。于是,杜月笙就经常找机会与黄金荣的贴身奴仆接近,以期让他们在黄金荣面前替他说几句好话。

有一次,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得病,经久不好,求神占卦,提出要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看护,据说可以取其阳气,以镇妖邪,杜月笙是被选中的一个。

这个时候,黄金荣正宠爱林桂生,杜月笙便心中大喜,想“这下机会来了”,他决定好好伺候林桂生,以便倚靠林桂生换来出头之日。

于是,杜月笙“衣不解带,食不甘味”,尽力侍候林桂生,别人照顾,无非是随叫随到或陪坐一旁,杜月笙则全神贯注,不但照顾周到,而且使林桂生摆脱烦恼,心情愉快。经常是林桂生还没有开口,杜月笙就已知道林桂生要什么东西,并且送到她的手上。林桂生想到的,杜月笙都想到了,林桂生没有想到的,杜月笙也想到了,把林桂生服侍得心花怒放,视他为贴心知己,到最后,已完全把杜月笙当成自己人,竟然把背着黄金荣在外面用“私房钱”放债等事也交给杜月笙经管。同时,林桂生也时常在丈夫面前夸杜月笙,并提议提拔杜月笙,因为林桂生也看出杜月笙是个可造之材,这样黄金荣就将当时法租界的三大赌场之一——公兴俱乐部交

给杜月笙经管。

攀龙附凤之心大部分世人都有,谁不希望有个声名显赫的朋友:一个明星,或者随便什么大人物?如果能济身于他们的行列,自己也便沾上了荣耀,在别人眼里也就身价大增了。

杜月笙从一名打杂的仆役成为有权有势人的心腹,这是因为他用自己的精明攀附上林桂生这棵大树,如果不是依靠攀附,恐怕杜月笙只能是一名仆役,永无出头之日。

作为居高临下的关键人物,下边常有溜须拍马、曲意逢迎的人,这些人也在积极寻找巴结关键人物的机会,因而与关键人物攀附关系也存在着一种畸形的竞争关系。那么,怎样在这种不可告人的竞争中取胜呢?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些手段。因为任何一位关键人物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处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这矛盾有的是对他有利的;有的是对他有害的;有的是他自己一目了然的;有的是他无从觉察的。那么,你为了攀附于他,就应该认真关注这些矛盾的风吹草动,一旦有什么特殊情况或特殊机遇,便可通过委婉干预的手段随即成为关键人物的心腹主人,还何愁有事他不帮着办呢?

中国的历史传统造就了讲人情、重关系的习性。在同等条件下谁优先,一般要看关系,不管它是否合理,只因它是现实存在的客观现象,你就不能不正视它,研究它,应付它,或者说不能不以正确的、健康的方法营造它。有了好的人缘,你便有了成功的阶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