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语录】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释义】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承受,也就是要注意到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期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作到。
《菜根谭》里的这句话也是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因为儒家在人际关系上最讲究“恕”字,所谓恕就是宽恕、原谅。
二次大战后的南朝鲜,发生了这样一件由于“攻人之恶太严”的悲剧,一位高级部长到一个营里去巡视时,由于发现该营对士兵的管理及训练都不合理想,结果这部长就当场喝令营长趴在地上叫人痛打一顿屁股,不料这位营长的自尊心被部长打得扫地荡尽,自认从今以后已经无颜在官兵面前作人,所以在盛怒之下顿时丧失理智而闯下滔天大祸,打死了部长之后也使自己的生命毁灭。
至于教导别人向善,绝对不可论调过高,必须顾虑到对方的才智能力,要以对方能遵守能接受为原则,这样才能使人针对自己才智的高低来学习,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因材施教的原则。
如果说赞扬是抚慰人类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人类灵魂的巨镜,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圣人教导我们要"闻过则喜"。发现了自己的缺点,也就意味着会有新的进步,这正是值得高兴的事。真正聪明的人就是最能认清自己的人,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扬长避短。但人非圣贤,人的天性是"趋赏避罚"。实际上,真正能做到闻过则喜的人少之又少。因为人的本性需要自尊,而批评的最大弊端就是容易伤害人的自尊,所以人们往往对批评抱着一种排斥的心理。
因此,批评一个人要比表扬一个人困难得多。古人云:“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可见,批评是要讲究技巧和艺术的。
我们批评的目的是帮助人家改正错误,而不是为纾解个人情绪上的不满,更不是为了整人。批评,只是充满善意地向人家进忠言,虽然忠言要深刻,要让人家认识自己的错误而幡然悔悟,但忠言毕竟是批评之言,必须使人能够忍受。比如,人家爱面子,你在批评时就要尽量不使人家有一种丢面子的感觉。
有一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启发。
齐景公酷爱狩猎,非常喜欢喂养能捉野兔的鹰。饲养员烛邹不小心让一只老鹰飞走了。景公知道后,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这时晏子走出来,对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就这么轻易杀了,待我公布他的罪状后再处死吧!”景公点头同意。晏子当着众人的面对烛邹说:“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跑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让天下诸侯都知道大王重鸟轻士,这是第三条罪状。”说完,转过来对景公说:“好啦,大王请你处死他吧!”景公听后脸红了,说:“不用杀了,我听懂你的话了。”从表面上看,晏子在数烛邹的罪状,实际上却是在批评齐景公的重鸟轻士,并指出了它的危害。间接而巧妙的批评,使景公心悦诚服.主动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在《孔子家语·致思》文中说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孔子将要出门,遇雨而无伞,门人说:“子夏有伞。”孔子说:“子夏为人吝啬财物。我听说与别人交朋友,应宣扬他的长处,袒护他的短处,这样的朋友才能长久。”当然,我们不是提倡一味地偏袒,而是说做人不要动辄就批评别人,要试着了解他们,这比批评和斥责更有益处,也更有意义得多。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别人之后,往往就会发现多数情况下他们是值得原谅的,这样我们也就更有自制力了。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正确的了解子夏,分得清其长短处的是非轻重。按嵇康的解释,曰:“护其短也”。
战国时季梁听说魏王欲攻邯郸,忙去劝止说:“我在大路上看见一个人,说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却驾车往北走,我问他:‘你往南,为什么要北走。’他说:‘马好,钱多,驾车的人熟练。’我说:‘这三种优势,恰好使你离目的地愈远。’”季梁的一番话正是暗示魏王:你所依仗的是国大、兵多,这样频繁的进攻,一定要消耗你的力量,这就离你称霸的目的越来越远,无异于南辕北辙。含蓄、委婉的进柬,既保全了君王的颜面,又及时纠正了错误。面子是做人的尊严的一种外部表现,保住他人的面子也不仅仅是一种批评的艺术,同时表明我们会做人。
有一位牙科医生很有感触地说,批评别人就好比为牙病患者拔牙,本身就是痛苦的事。如果先在患部麻醉一下,患者就不会感到疼痛了。而赞扬就是麻醉药,有助于将批评建立在友好的气氛中,使人家认识到你不是在攻击他,而是在帮助他纠正某些缺点和错误,从而乐意接受。
在批评别人的过错时,可先讲一讲自己的此类过失与缺点。经验证明,一个人听别人教训自己是不舒服的,但如果批评者谦虚地承认自己也并非无懈可击,诸如“我以前也犯过类似的错误”、“我年轻时也是如此”,就会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有一家商场在招聘售货员时出了这么一道试题:“有位顾客要求退换衣服,说:‘绝没穿过。’作为售货员,你又发现了明显的干洗痕迹,应该怎么处理?”
这是一道难题,难就难在你既不能直截了当地指出顾客的过错、批评顾客,又绝对不能退换。怎样做到两全其美呢?
有一位聪明的应聘人员是这样回答的:
“我想,是不是你的家人不小心误把这件衣服送到洗衣店洗过。记得不久前我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我刚买了一件衣服,试穿后,与其他衣服放在一起,结果我丈夫以为是脏衣服,将它送去洗衣店。我怀疑你可能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因为这件衣服确实显出已经被洗过的明显痕迹。”
顾客一听,再一看,自然知道自己错了,因有售货员为自己的错误找了借口,为他搭了一个下台的梯子,他也就只好顺阶而下了。
批评不光是指出别人“错”的地方,且还要指明应该如何去做才对。英国18世纪的著名评论家约瑟夫,艾迪生曾说过:“真正懂得批评的人,着重的是正而不是误。”可见,批评切忌指责,重在提醒。
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史考伯,有一次经过他的一家钢铁厂,看到有几个工人工作时抽烟,而在他们身边正竖着一块“禁止吸烟”的牌子。如果是以斥责别人的“错误”为目的,史考伯就会指着牌子,责问抽烟的工人:“你们不识字吗?”史考伯没有这样做,他要从“正”的方面来告诫工人们应该如何办。于是,他朝那些人走过去,递给每人一根雪茄,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工人们马上知道自己违犯了厂内吸烟的规则,应到外面去抽才对。
一般人都希望别人对他的印象与他本人的自我评价相同。如有相左,则会极力为自己修饰一番,以纠正别人的看法。所以,我们在间接批评中,不妨施以幽默语言,向他表述自己的意见。由于这种幽默的批评不形成正面冲突,而只是间接地输出劝告的信息,使被劝告者的自尊心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往往有利于被批评者冷静思考,容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娶了个快嘴利舌的太太。别人问他,像他这样有名望的人为什么要娶一个泼妇。苏格拉底反问:“好骑手要骑什么马?当然是烈马,如果我跟这样的人都能相处成功,那跟别人交往还有什么问题呢?”
恰好此话被他的夫人听见,怒气冲冲地跑出来,劈头盖脸将苏格拉底骂了一顿,并将一盆洗脚水泼到苏格拉底的身上。待夫人走后,苏格拉底看着一双双瞪着他的惊诧眼睛,幽默地问大家:“雷鸣过后是什么?当然是倾盆大雨。”一句幽默的批评,不仅维护了夫妻关系,也适度回击了夫人。
幽默的批评,是一种很有效的间接批评方法,它貌似开玩笑,实则暗藏玄机。比如,妻子批评丈夫很笨,丈夫可以幽默地回击:“我的确很笨,但我还发现有一个人比我更笨,那就是你,你为什么要嫁给笨丈夫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领导者来说,应具有“闻过则喜”的雅量。然而,如果批评时以“众议压人”,就会触犯领导者的威信和尊严,十有八九是要碰壁的。
批评别人的同时,还要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教育别人,只有自己身体力行,别人才能遵规守纪,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三国魏王曹操行军,行经麦田中,令士卒不要践踏麦地,如有违反者,处以死罪。骑士为防止马践麦,均下马步行。忽然曹操所乘之马腾入麦中,曹操要主簿议罪,主簿以《春秋》为准,认为罚不能加罪于尊者。曹操说:“制法而自犯法,将何以领导部下,然我为军帅,不可自杀。”并要求自己处刑。于是拿剑割头发以掷于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应当首先做到。身教是重于言教的,行动可以成为一种无声的批评,其作用远远大于言论。
批评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人的一生,可谓批评无数,但目的只有一个:帮助别人进步。认清了这个目的,我们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自己要努力提高修养,保持闻过则喜的心态;二是批评别人要注意场合、方式、方法。
就教人责人而言,《菜根谭》中还有一句相关名言:“威宜先严,恩宜后浓。”就是告诉人们,我们对待别人应该从严到宽,如果先宽厚再严格,别人就会憎恨你冷酷无情;而恩惠则要从淡转浓,否则别人容易忘掉你的恩惠。这可理解为“度”的问题,是把握分寸的问题,为人不可不察,不可不谨记在心。
自己伤害自己才真正可怕
【菜根谭语录】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人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释义】一个富贵的家庭待人接物应该宽大仁厚,可是很多人反而刻薄无理,这种人虽然身为富贵之家,可是他的行径跟贫贱之人却完全相同,这样又如何能长久保持富贵的身份呢?一个才智超群出众的人,本来应该保持谦恭有礼不露锋芒的态度,可是很多人反而夸耀自己的本领如何高强,这种人表面上看来好像很聪明,其实他的言行跟无如无识的并没什么不同,那他的事业到头到又如何不失败呢?
富贵不足骄傲,才智不可仗恃,只有宽厚仁慈的人才能成功。假如富贵而为人刻薄寡恩,就会陷入终日勾心斗角与人争利的苦海中,如此就完全丧失富贵的崇高身分与生活乐趣,时间一久便会丧失周围所有的亲友,到头来落得孤立无援空虚寂寞。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因此聪明人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聪明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这样的人岂有不失败之理?可见我们为人应该虚怀若谷,遇事不要锋芒太露才行。
杨翥,字仲举,为人忠厚朴实,不会骗人,仁德宽厚的心,超过一般的人,又能够安住在别人不能忍受的环境中。例如:隔壁的邻居盖房子,檐溜(指屋檐间落水处),超过杨家,所以遇到下雨天,屋檐的雨水便流注到杨翥家,他的家人为此愤愤不平,他劝解说:“我们这里晴天多,雨天少啊!”又,邻居家生小孩,他怕所骑的驴子嘶叫声惊吓到小孩,就把驴子卖掉,出入都用步行的。祖先的墓碑被农夫的小孩在游戏时推倒,看守坟墓的墓丁,急忙向杨翥报告,杨翥却问:“小孩是否受伤?”墓丁回答说:“没有!”杨翥说:“幸好!幸好!”并告诉那个农夫:“好好照顾小孩,不要让小孩吓到了。”又有人侵占他的土地,他曾写诗说:“普天之下都是国君的领土,再过来一些也没有关系!”他曾经梦见偷吃人家两颗李子,醒来时深感愧疚地说“我一定是白天的时候,义利的心分辨不清楚,才会这样。”于是三天都不吃饭。
还有一个叫刘宽的人,字文饶,性情仁厚又能宽恕别人,虽然处在急促匆忙之间,也不曾语言躁急,一直都是从容不迫的。有一次,有人丢了一头牛,误以为刘宽驾车的牛是他的,便把牛牵回去。刘宽遇到这种情形没有说什么,就下车走回家。隔了一会儿,把牛牵走的人,找回了自己的牛,就将刘宽的牛送回,并且向他赔不是。刘宽说:“东西会有相类似的,事情也难免会有错误。你已经把牛归还给我了,何必说抱歉呢?”有一天,他穿戴整齐,正准备上朝觐见皇帝,婢女端来肉羹,不小心弄脏了他的朝服,刘宽脸上不但没有怒色,反而语气温和地问婢女:“肉羹有没有烫伤你的手?”他后来官做到侍中,被封为逯乡侯。
俗语说:“有量就有福。”无非是在说明宽恕的好处。“宽”就是宽厚包容,包容对方的过失,体谅对方的心情。“恕”就是推己及人,从自己的苦乐去推想对方的苦乐。宽恕在人际互动中是一帖润滑剂,可以弥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裂缝,并且增进彼此融洽的情谊。
杨翥的性格特徵是仁厚绝俗,所以他处理事情,没有站在自我角度,完全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他看问题能从自己的立场转换到对方的立场,这样才能一起分享别人的苦乐。最明显的例子是:祖坟的墓碑被小孩推倒,一般人会认为这是破坏风水的大事情,绝对不肯善罢干休,因此墓丁又气又急跑去向他报告,杨翥听了第一个念头则是关心小孩有无受伤,完全不去想墓碑被破坏得如何,对他的家庭有何影响。当他知道小孩没受伤后,又跟对方说好好照顾小孩,不要让他恐惧。
现在的人遇事就自我保护,希望得到一切好东西,远离一切坏事情,完全站在自我中心为考量点,强调自我的权利,容不得别人有一丝丝的侵犯,却很少考虑到别人内心的苦乐,对立冲突也就因此产生。凡事分你我,遇事先保护自己,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花许多力气去争取,得到了又须日以继夜地防护,以免人家的侵犯,这样的辛苦,不一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