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要想做到“忍”,首先要努力去培养自己的忍耐性、容忍性忍可以息事宁人,忍可以去帮助人度过难关,忍也可以让一个基督徒更好地去履行自己爱的诫命,但要做到忍往往会让人觉得很难很难,德训篇里也说“沙盐、铁堆虽重,但比忍耐一个无智糊涂而不虔敬的人,更容易担负”。培养自己的忍耐性必须要从小事做起,“常言道:小不忍则大乱谋”,同时也要带有一种爱心、坚信、宽容的信念去不断要求自己。
在一本杂志上曾看到这样一个很令人感动的含忍的故事:有一个日本高僧,德行很高,常为好多人钦佩和尊重,但有一天在他所在的小镇上一位未婚先孕的少女却一口咬定孩子是他的,面对这样极大的耻辱,这位涵养性极高的高僧只说了一句“是这样啊。”便平静如水地留下了孩子并精心去抚养。他不仅负出了艰辛,同时也遭到了很多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但他都默默地忍受了。
一年后诬陷他的少女终于受不了良心的煎熬,向人们说明了事实真相并向高僧道歉抱回了孩子。当人们都为此愤愤不平时,高僧仍旧说了那句“是这样啊”的话,并没有去做出什么。
其实,他的言行已说明了一切,他用自己的忍耐和宽容感动了那位涉世未深的少女,也用他的莫大爱心挽救了那个即将被遗弃的婴儿。虽然他损失了一年的名誉,但他却给人们留下了无价的东西,他将更被世人所尊重。正如圣经上说的“忍耐的人暂时容忍,最后必有喜乐的酬报。他暂时缄默不言,以后许多人的唇舌,却要称扬他的明智。”
还有一个描写一位耐心爸爸的故事,读来虽然有点儿好笑,但让人觉得这位爸爸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借鉴。一个年轻的爸爸推着一部婴儿车,在拥挤的人行道上匆匆走着,车里面坐一个看似刚满周岁的小孩,正在大吵大闹,挥舞着双手,放声大哭。年轻的爸爸则急得满脸通红,汗流浃背,不知所措,他一边推着车子,一边不停地说道:“大宝,不要发脾气,马上就到家了,千万不要生气,顶多再过五分钟就到家了,忍耐、忍耐,拜托忍耐一下哦!”路人纷纷停下来,观看这温馨的一幕。
有一个中年妇女走向前,对这位年轻的爸爸说:“你真是一位伟大的爸爸,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年轻,还能这么有耐心哄小孩的爸爸。”“你是说我……”“是啊!一般年轻的爸爸,只要小孩哭闹不休,都会跟着发脾气。”“这位太太你弄错了,我不是在哄孩子,大宝是我的小名,我在哄我自己,免得自己受不了。”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忍不住要发脾气时,是否也能像文中的这位爸爸一样对自己说“忍耐、忍耐,拜托忍耐一下”呢?
我们培养自己的忍耐性,就要常常将“忍”字深刻在心底,时时提醒自己要去忍耐。如圣经上所说:“弟兄们,直到主的来临,应该忍耐。看,农夫多么忍耐,期待田地里的宝贵的出产,直到获得时雨和晚雨。你们也该忍耐,坚固你们的心,因为主的来临已接近了。弟兄们,不要彼此抱怨,免得你们受审判;看,审判者已站在门前。弟兄们应拿那些曾因上主的名,讲话的先知们,作为受苦和忍耐的模范。”我们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要能做到不骄不躁,多以主的训导去克制自己易动的情绪,多去效仿主耶稣和圣人们为我们留下的芳表,真正做到一个能含忍的基督徒,因为经上说“爱是含忍的”。
孔子也强调“君子群而不党”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种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关系圈子,表面上看似乎是朋友,但是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为孔子及儒家所讲的朋友是以“道义”为基础的一种人际关系类型。
孔子并不否认交朋友要有自己的目的性。但目的是为了“辅仁”,即彼此促进德行的提高,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上的利益。所以,不以道义为基础的人际之“合”都不能算是“朋友”的范畴。
“道不同不相与谋”是择友的一个重要原则。朋友是要志同道合的,志不同道不合那也只会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孟子说过:“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鲁迅和瞿秋白的友谊才是深交,有一次瞿秋白到鲁迅家做客,鲁迅并没有用鸡鸭鱼肉来款待他,而是几碟家常小菜。然而他们天文地理无所不谈,瞿秋白并没有因为这个而和鲁迅保持距离,他们在乎的是交心。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更是家喻户晓,有人称他们是“友谊之祖”,在对方陷入困境的时候可以伸出援助之手,在对方迷茫的时候能够用心开导,朋友就应当是这样的。在马克思无钱扶持家境的时候,恩格斯不顾一切地帮助他,把钱寄给他,马克思对恩格斯也是如此。培根说过:“财富非永久之朋友,朋友才是永久的财富。”
真正的朋友不会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不也是如此么?为了小事而斤斤计较,各自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至于普京似乎要显示自己与竞选对手们“道不同不相与谋”,拒绝与其他候选人同台亮相,就有失君子风度了。
生意场上的朋友真的是很虚伪的:一张名片,一句“你好”就成了朋友,为一点利益,商人们如蚁附膻,蝇营狗苟,一旦生意谈崩,即不欢而散,甚至要到法庭见面。还有一种朋友,就是酒桌上的朋友,这是最不可靠的朋友。中国人一贯会做表面文章,在酒席上拍胸脯,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似乎一个个都成铁哥们,好兄弟,其实呢,人一走,茶就凉。
心与心相交才会有真正的朋友。然而不相信任何人和盲目的相信任何人都是错的。德谟克里斯特说过:“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
与交友最接近的有很多,比如对所谓风云人物崇拜。或是他在文艺界红得发紫,或是他钞票多得睡梦里发笑,或是他名气大过乔治布什,总之无端就成为了偶像。在我看来也只能是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我仍然要说,这些偶像崇拜者其实追逐的是一种虚幻的人生,说难听一点你就是白活了几十年。
但各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又何必争个你死我活?他做他的事情,我做我的工作,但我们最终都是一个普通的人,包括人的动物性。别人怎么活那是他的事,你有你的活法,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于是选择就成为了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当然最后下决心选择的是你自己,凭借你一颗驾凌于万物之上的心。为了选择正确,你必须做到胸有成竹,人云亦云是别人胸中之竹可不是你的“竹”,你的“竹”来自于你的努力,来自于驾凌于万物之上的心得到不断锤炼,来自于你以最真实的笑脸面对人生。当然选择之后还需要一段不悔且遥远的路程,这是另一番欲说还休的话。
道不同不相与谋,我说的也不过是一家之言,如有观点不同者,百家争鸣便是了,没必要一怒拔剑,流血五步的。
洞察一切而又不苛求于人
【菜根谭语录】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释义】清廉纯洁而有包容一切的雅量,仁义而有敏锐的判断力,洞察一切而又不苛求于人,正直而又不过于矫饰,如果做到恰如其分,就像蜜饯虽由蜜糖炮制却不太甜,海水虽然含盐但不太咸一样,那就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爱人则是这种情感的外显,它必须通过显示的行为表现出来。因而,通过什么方式、怎样去爱人,就成为仁德的具体行为规范。儒家提出的行为模式就是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南宋朱熹解释说:“尽已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论语集注》卷二)就是说,在以仁调节人际关系时,一方面,对人应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另一方面,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它们是以仁推己及人的两个方面。
“忠”是积极一方。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作为“为仁之方”的行为模式,即自己所追求的、希望得到的东西,应当积极使别人也同样得到。“恕”是消极一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当你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影响时,必须考虑它的后果是否能为他人接受。
推己及人内含着一个道德的标准。离开了道德的准则,以己之好恶推及人,不仅不能利人,适足以害人。因此,儒家提倡仁者爱人,特别强调爱人以道,爱之以德,推己及人,也须以道德之心推之。正已然后能推人。那么,如何才能“正己”?孔子提出的具体措施就是“克己复礼”。具体的讲便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按照礼(社会道德)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即所有行为都符合于礼,克制自身与道德相违背的一切私念和欲念,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造就完善的道德人格,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儒家以“仁”调节人际关系,并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交往几乎都遵循着它当年的步履。儒家认为仁爱是人固有的道德情感,故爱人的根本途径就是推己之仁爱于他人,如今的三岁小儿也都能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要推己首先必须正己,儒家学者所追求的“君子”之方,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为人最高境界;仁不是偏爱、滥爱,一团和气,姑息养奸,而必须爱人以德,从而这种“礼”与“义”的准则始终牵制着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在以上所有的基础之上,中国人代代相连,从而建立起了复杂而又和谐的人际关系。
某部张助理员和王助理员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但两人就是“合不来”,彼此间交往存有戒心,总是有一些疙疙瘩瘩的事情。后经单位领导及时反复地做工作,双方关系才逐渐好转。
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会欣赏一些人,彼此之间相处很融洽;同时也会疏远或排斥一部分人,就像一些同志所说的那样:“我就是和某某合不来”、“我就是看不惯某人”。之所以合不来、看不惯,主要还是性格志趣上有差异。
性格志趣有差异,本是十分正常的。俗话说:“百人百态,千人千面”。在军营这个绿色方阵里,尽管有着许多统一,但每个人也有着不同的个性,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人的个性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这就构成了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性。然而话又说回来,承认人与人之间在性格情趣、生活习惯等方面存有差异,并非说有差异就不能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和深厚的友谊。
性格爱好相同的朋友可以结交,性格不同的人同样可以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19世纪的德国就有两位性格差异很大的化学家维勒和李比希,维勒温柔平和、有耐心、遇攻击不动声色;李比希则爽朗自信、勇敢好斗,是个风风火火的人物。尽管两人性格如同水火,但关系却一直很好。他俩密切合作,相得益彰,共同在化学领域做出了贡献,成为有机化学的创始人。可见性格差异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交往合作。其实,战友之间只要大目标一致,志同道合,就有了坚实的友谊基础。至于各自的性格、情趣、爱好,大可不必强求一律。试想,倘若战友之间都是一种情趣,都是一种性格,那会多么单调乏味呀!大自然中,如果只许一花一草生长,便无所谓七色世界。事实上,若能各自尊重对方的个性,保持自己的情趣,学会求大同、存小异,互相支持,互相适应,不但不会妨碍、削弱战友间的友谊,反而会加深相互间的感情。
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还要多一些宽容。能容人,是一种优秀品质。与人和谐相处就要不苛求于人,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企求对方去改变性格,改变志趣。宽容会显示你的气度,也会为你赢得友谊。对他人的种种过错和缺陷可以指出来,但切不可耿耿于怀,斤斤计较。这样彼此之间和谐相处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