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成大事的人必备9种条件 > 第三章 善借外力巧妙借用各种力量02(第3页)

第三章 善借外力巧妙借用各种力量02(第3页)

夏原吉不觉头晕目眩,心里直发紧。他想:这还了得!明天就要呈送皇帝御览,来不急再重新起草,而这样弄污的文书交与皇帝,那可是大不恭的啊!别说这小小的吏员担待不起,老夫也是……,可是他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吏员,不免又动了恻隐之心,想:如果说了实情,这小吏就会掉脑袋,还是我来承担吧!于是,夏原吉对吏员说:“起来吧,这与你有什么相干!今后小心就是了!“

吏员千恩万谢地走了。第二天,夏原吉就带着这被污的文书上朝面君去了。

一见皇上,夏原吉就呈上污损的文书,一再请罪,说:“臣年老体迈,不慎将文书污损,望陛下见谅!”说完,还请求免去自己尚书之职。

皇帝一看夏原吉态度诚恳,主动承担责任,也就不再怪罪,令他另拟一份罢了。

做人第一要讲的是操守,重才更应重德。夏原吉为官以德为本,不计较个人得失,忍辱负重,堪称一代名臣。他体谅自己的下属,不仅不随意处罚,反到主动承担责任,代人受过,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这种涵养和度量,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楚庄王灭烛绝缨不辱下臣的故事也充分了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楚庄王一次大宴群臣。酒宴直闹到日落西沉,群臣仍未尽兴。楚庄王见大家都在兴头上,于是索性唤来兵丁,点起灯烛,又令侍从搬来好酒,让大家喝个够。

席间,忽然刮来一阵大风,一下子把灯烛全部吹灭。宫中一片黑暗。恰是此时,一个喝得半醉的将军忙乱中起身,正巧拉住了一位妃子的衣服,被拉住衣服的妃子大惊失色,不过她也没有声张,只是摸着这人的头盔,折断了他头盔上的帽缨。接着,这个妃子走近楚庄王,这才大声呼道:“大王,大事不好,有人想趁黑暗侮辱我,我已经折断了他的帽缨,现在证据在此,-请一会儿点灯后看谁的头上没有帽缨,大王一定要问他的罪!”听罢妃子的话语,整个大厅静了下来,众臣们心里都很清楚,此事非同小可,不免紧张起来。

楚庄王默思片刻,郑重地对大家说:“且慢,我今天赏大家酒喝,致使有的人喝醉了,酒后失礼不能责怪,况且这里还有个缘由。我不能为了某个细小的问题就责难大家,伤害我的众大臣。”听了楚庄王的这番话,大家悬着的心一下落了地,同时为楚庄王这种容人的美德折服。

楚庄王见自己的一番话缓解了紧张的气氛,于是又接着说:“今天痛饮,现在我命大家都把盔缨拔掉!不拔盔缨不算尽兴。参加宴会的众臣们,听了楚庄公的这话,有盔缨的人全都拔掉了。然后楚庄王命令重新点灯。君臣直喝得尽兴而散。

3年以后,楚晋大战。有一位将军总是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地冲在队伍的前面奋勇杀敌。楚庄王把那位将军召到跟前,对他说:“我平日并没有优待你,你为什么这么舍生忘死地战斗呢?”那个将军回答:“3年前宴会上被折断盔缨的人就是我。蒙大王不杀之辱,我决心肝脑涂地,以报大王之恩。由于楚国将领个个效忠,终于打败了晋军,楚国从此得以强盛起来。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当一个人以宽容之心而成人之美时,他必然会获得一种人格魅力而令人倾倒,让自己无形之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凡事都要学会与他人协调

“团结就是力量”,这是至理名言。同事之间只有彼此配合与相互借助才能把工作做好,如果闹意见闹分裂,不仅有如南辕北辙前进不了,甚至倒退,把事情弄糟。能从大局着想的人,为了互相团结,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迁就对方;即使是一些原则问题,不影响大局的话,也不计较。东晋王导就是这样,晋元帝能在南方站稳脚根,与王导能团结人大有关系。而唐时房玄龄与杜如晦二人合契很好,史称“房谋杜断”,对辅佐唐太宗创业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西晋自从白痴惠帝继位,任其后贾南风胡作非为,引起八王之乱,互相残杀,国势日衰,至愍帝,被匈奴族、汉土刘聪所灭,西晋亡.司马懿曾孙司马睿创建东晋。东晋的创建与王导的辅佐及其团结北、南士族是分不开的。

《晋书·王导传》记载:司马睿被封为琅砑王时,适逢八王之乱,他恭俭退让,得免于祸。王导素与琅砑王亲善,二人倾心相交,雅相器重,契同友执.王导见王室内讧天下‘大乱,劝琅砑到封国.琅砑王出镇建康,王导帮助他依靠避乱南迁的北方大族。团结江南大族顾荣,纪瞻等,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发展自己势力。愍帝被俘,琅砑王于建康称晋王,建立政权,史称东晋。愍帝被害,晋王称帝,即晋元帝。王导在辅佐元帝期间,一直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司马睿即位后,以王导为开府仪同三司,王导堂兄王敦为大将军。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实际上东晋权力掌握在王氏手里,故元帝称帝时,一再令王导到御床共坐,以受百官朝贺,导固辞说:“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元帝乃止。

元帝表面尊重王导,暗地里却想削弱王氏势力,他任戴渊为征西将军、刘隗为征北将军,名义是北伐石勒,实是对付王敦。开始王敦恐元帝年长难制,想更议所立以专国政,王导固争乃罢。及刘魄受元帝宠信,王导渐被疏远,他“澹如也”,不与计较。王敦以“清君侧”为借口,从武昌举兵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逃奔石勒。攻陷建康后,王敦对王导说:“不从吾言,几致族灭.”想篡夺政权,王导坚决反对,王敦阴谋没有得逞.及元帝死,明帝即位,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因病由其兄王含举兵内向,王导部署兵迎击,王含大败。王敦不久病死,其分裂势力终被镇压。

明帝死,王导与庾亮等同受遗诏,共辅幼主,是为成帝。庾亮出镇于外,有人向王导进谗说庾亮可能举兵内向,劝导密为之防,导说:“我与庾亮休戚与共,他若来了,我就回家去,有什么可怕!”其不计较个人进退如此!

王导辅东晋王朝三代,协调王氏势力与司马氏势力的矛盾,联合—切可以联合的南北方士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打击分裂势力,以巩固东晋在南方的统治。在南方,司马氏势力是很单薄的。西晋灭吴国后,排斥南方望族,故他们对司马氏很不满.这些望族如周氏,顾氏等是拥有部曲的大地主,如遭其反对,将会引起动乱。同时,“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他们都拥有部曲、佃客,周而也与南方望族发生矛盾.所以,如何争取南方士族的支持,调和南北士族的矛盾,是东晋王朝的要务。王导采取的措施是:一是安置好渡江的北方士族,使他们居住于南方望族势力较弱地区,使彼此少接触,以免引起磨擦:二是任用南方士族的首领如顾荣、贺循等,通过他们团结南方士族,并对南方武力强宗采取忍让的态度。如周勰父亲周王已因受北士轻侮而气死,死时嘱周勰为他报仇。周勰拟起兵叛乱,因其叔父从事中郎周札反对,周勰不敢发兵.但其族兄周续聚众响应.如果由朝廷发兵征讨,将扩大与周氏的矛盾,王导乃派周勰族弟周莛带兵去镇压,周莛用计杀了周续。对于周勰,则不穷追,抚之如昔,把周氏族众争取过来。

人至察则不明,能糊涂则安静。至察的人,能见秋毫之末,而往往忽略事物的整体。对事物的看法就可能作出错误的结论,故说人至察则不明。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明智的人为避免引起麻烦,便装作糊涂以求得一时安静,而明智的人假装糊涂是不容易的。故说难得糊涂。当时东晋靠以建立的基础很不牢固,那帮渡江来的北方士族只想偏安江左,南方士族则不尽支持司马氏,而东晋王朝必须依靠北方土族,团结南方士族,得罪哪一方都会激化矛盾,可能引起动乱,所以王导只能采取”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方针。而不管是北方土族或南方土族,为了本家族的利益,百般掠夺百姓.大多违法乱纪,且这些士族都拥有部曲,如果违法者都绳之以法,非朝廷力量所能及。何况北方统治者无时不在虎视眈眈,大敌当前,内部团结是最要紧的。因此,只要不危及东晋的统治,王导总是睁一眼闭一眼,装作看不清或看不见,置之不理,使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以求得暂时安静。

王导任扬州刺史时,派属官到本州各郡去考察政治得失,回来后向他汇报,只有颐和默不作声,王导问他看到些什么?顾荣说,你是国家首辅,应该让吞舟的大鱼也能漏出网去,何必计较地方官的好坏.王导连声称赞他见解高明。王导晚年常说,人家说我糊涂,将来会有人想念我这糊涂.糊涂便是王导能团结南北士族,也是他使东晋求得暂时安静的秘诀之一。

唐太宗能图天下,固然因他手中有许多猛将,如尉迟敬德、程知节等.更重要的是他有杰出谋臣房玄龄、杜如晦的辅佐,为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可贵的是,他俩配合得很合契,房知杜善于决断,杜知房善于出谋,便各发挥其所长,遇事互相商量,然后作出决定,经过房谋杜断,于是正确的策略也就形成了。这使唐太宗在图天下时,由于有正确的策略指导,战无不胜;世民即皇帝位后,他俩也团结无间,共同为唐太宗制定治国方略,对贞观之治作出了贡献.

据《旧唐书》的《房玄龄传》和《杜如晦传》记载:玄龄“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如晦也“少聪悟.好谈文史”。在他俩还默默无闻时,善于知人的吏部侍郎高孝基就对他俩深为器重,他对房玄龄的评价是:‘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将来必成伟器。”对杜如晦的评价是:如晦“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在隋末还安定时,他俩都预知天下将大乱,房玄龄曾对其父泾阳令彦谦说:“废嫡立庶,倾夺嗣位;贵族又竞相淫侈,隋终将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李渊父子揭起义旗入关,李世民攻取渭北,时任隋隰城尉的房玄龄立即前往投到其麾下;世民一见便如旧识,任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杜如晦曾任滏阳尉,知天下将乱,早就弃官归去。及世民平京城,被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从此,房、杜二人得遇知已,便竭力献智,知无不为。

房玄龄能宽容人,善于团结同事,他知人善任,帮助李世民选拔贤才。玄龄随李世民出征,每次战胜,众将竞求珍玩,他“独先收人物,致于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时秦王府中多英俊,被外调的日多,房玄龄听知杜如晦将要外调,当即去对李世民说:“府僚去的虽多,都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是呈佐之才.如果大王只当秦王,不用他也行.必欲图天下,非此人莫可。”李世民大惊说:“你不说,几失此人,”便奏请为府属。由于秦王李世民战功最大,军力最强,威望最隆。太子李建成深忌之,便与其三弟李元吉相互勾结,想中伤世民并馅害之。建成对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怕的,只有杜如晦与房玄龄。”因向高祖李渊进谗言,于是,杜、房两个同时被斥逐。

李氏兄弟矛盾越来越深,以太子建成和三弟元吉为一方,世民为一方,保嗣位和夺嗣位的斗争在发展,各方都使计设谋以消灭对方。已到了弓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房玄龄早预料到这种形势的出现,他对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说:“今彼此嫌隙已成,危机将发,大乱必兴,不仅祸及秦府,且危及唐朝的统治。不如效法周公除掉管,蔡那样,消灭建成、元吉势力,内安李氏,孝敬高祖。古人说,‘为国者不顾小节,不然,国家将沦亡,我们也身败名裂,’无忌说:我也久怀此谋,不敢说出,公今所说,正好我心。”无忌便将此意告诉世民.世民召见房玄龄跟他商议施行措施,玄龄便与杜如晦秘密策划,同心戮力为世民效命.及建成、元吉将有变时,世民令无忌密召已被驱逐在外的房玄龄、杜如晦,他俩穿着道士服,潜入秦王府计事。于是发生“玄武门之变”,除掉建成、元吉,世民继为太子,高祖退位由世民为皇帝。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最。后杜如晦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他俩同心协力,为唐太宗治国安邦.甚获当代的赞誉.谈唐初良相,后代史学家都推崇房、杜。

要成就一项事业,没有众人之间的群策群力是不可能的,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总是在关键时候讲团结与协调。

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

一场甘霖就可以使久早的未苗恢复生机。一盆清水就可以使落在干沟里的小鱼逃离厄运。对人的重视可以使受过不平等待遇的人感激涕零。人都有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出现奇迹。因此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其中所含的意思就是说,为人处世需要对别人有充分的了解,对别人需要什么要有充分的认识。张松献图的典故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兴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刘焉重病去世,朝廷下诏书,任命刘璋为益州牧。刘璋这个人性格软弱,没有主见。驻守在川西(今四川绵阳)地区的张鲁便不肯顺从刘璋。刘璋就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从此与张鲁结下仇恨。刘璋几次派人攻打张鲁,但都被打败。刘璋内部又发生兵变。当时曹操正征伐荆州,定于汉中。刘璋就想借助曹操讨伐张鲁。一天,刘璋得到消息,说张鲁领兵准备夺取四川。刘璋心中忧虑,召集众谋臣商量对策。忽然有一人自荐说:“主公放心。我有办法去求见曹操,请曹操出兵对付张鲁,定叫那张鲁不敢正眼来看西川。”说话的人原来是益州别驾张松。于是刘璋派张松为大使,带上金银珠宝、锦缎丝绸等贡物,去晋见曹操。张松私下又画了一张西川地理图,藏在身上,便带着随从赴许都。

张松到许都后,每天都到相府求见曹操,过了二天才被召见,到了堂上,张松拜见曹操。曹操问:“刘璋为何好几年不来进贡?”张松说:“路途艰险,贼寇猖狂,无法前来。”曹操训斥说:“我已扫清中原,还有什么盗贼?”张松说:“还有孙权、张鲁、刘备,每人都带兵十多万人,怎么能说已太平了呢?”曹操见张松长得尖头猴脑,呲牙咧嘴,身短五尺,很不讨人喜欢,再听到他那冲撞的话语,很是生气,一挥衣袖起身就进了后堂。左右的人责备张松说:“你是使者,语言不恭,惹丞相生气,幸亏丞相看你远道而来,不给你加罪。还不赶快回去!”张松正要走,后堂出来一人传曹操的话,让张松第二天去西教场点军,见识见识曹兵的军容风貌。

第二天,张松来到西教场。曹操点雄兵五万,布置在教场中。果然衣袍灿烂,盔甲闪光,战鼓震天,旌旗飘扬。过了一会儿,曹操指着四面八方的队伍问张松:“你们西川有这样的英雄吗?’’张松说:“我蜀军中没有这样的兵和武器,但讲究仁义道德。”曹操一听变了脸色。张松并没有畏惧。曹操对着张松说:“我视天下无能的人象草芥一样,我的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你懂吗?”张松用轻蔑的口气回答说:“我一向知道丞相的军队所到之处,攻必克,战必胜。过去你们在赤壁遇到周郎,华容道与关羽相逢,在潼关割须丢袍,渭水夺船避箭……这都是无敌于天下啊!”曹操听了大怒道:“你竟敢揭我的短处!”命令手下人用棍棒把张松打了出去。

张松回到旅馆,当晚就收拾行装准备回西川。一路上张松想:“我本来想把西川州郡献给曹操,谁料想他如此渺视我。我来时向刘璋夸过口,现在一事无成,回去岂不被人笑话。听说荆州刘备待人仁义,不如去那里看看这人会怎样待我?”于是朝荆州方向走去。

张松风尘仆仆,一路不停来到郢州(今湖北江陵县)地界边。前面奔来一队人马,为首一员大将,勒住马问张松:“你莫非就是张别驾?”张松答:“正是。”那人赶紧下马说:“赵云我等候半天了。”张松说:“莫非你就是赵子龙?”赵云答:“是啊,我奉主公的命令,前来迎接。”赵云将张松领到事先安排好的客店,酒筵招待。当晚住下。张松暗自欢喜:“人们都说刘备宽厚仁义,果然不假,我这趟可能不会白来!”

第二天早上,赵云陪同张松继续前进,上马行进刚有四、五里路程,只见来了一队人马。原来是刘备带着诸葛亮等亲自前来迎接张松。刘备远远地就下马等候。张松急忙下马拜见。刘备说:“久闻大名,无法相见。听说您路过我处,如不嫌弃,请到荒州暂歇,叙叙仰慕之情,我会感到荣幸的。”张松喜形于色,随刘备进了荆州城。刘备设宴招待张松。宴席间张松问:“皇叔占守荆州,还有几个郡?”诸葛亮说:“荆州也是借东吴的,以往人家催讨归还,只因现在我主公已是东吴女婿,所以才在此安身。”张松说:“东吴占据六郡八十一州,国富民强,难道还不知足吗?”刘备说:“我才疏力薄,岂敢奢望。”张松说:“您是汉室宗族,仁义四海皆知。别说占据州郡,即便代替皇帝治国也非过分。”刘备说:“您太过奖了,我怎么敢当啊尸宴席间谈话气氛热闹,各抒己见。但刘备却一直不提西川的事情。就这样一连留张松住了三天,每天宴请一番。也并无人提西川的问题。

张松三天之后,准备回程。向刘备告辞。刘备在十里长亭又设宴送行。刘备举起酒杯敬张松,说道:“承蒙您不把我看作外人,畅谈了三天;今天离别,不知什么时候再能听到您的教诲啊!”说罢,凄然泪下。张松感动万分,对刘备说:“您如此宽宏仁义,我有一个想法,干脆对您说了吧。我看荆州:东面有孙权,常怀占据之心;北面有曹操,时刻想并吞。荆州不是久居之地啊!”刘备说:“我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没有别的安身之处啊。”张松说:“益州是个险要的地方,土地辽阔,国富民强,有智有谋的人,很久就仰慕皇叔的为人。假若带领荆州军民,长驱直入西边,那么您就可以大业告成、重兴汉室了。”刘备说:“我怎么敢这么做呢?刘璋也是帝王宗室,给予蜀地的恩惠已经很久了。别人怎么可能动摇他呢?”张松说:“我并非卖主求荣。今天遇到您这样英明的人,我不得不说肺腑之言:刘璋虽拥有益州这方土地,但他禀性懦弱,不能任人唯贤;加上张鲁在北面,时刻梦想侵犯;所以益州人心离散,盼望能有开明的主公。我这次出行,本想专为曹操贡献计谋;谁知这贼傲慢奸诈,怠慢贤士,所以我特意来拜见明公。明公可先取西川作为基地,然后北伐汉中,收复中原,重振天朝,青史留名,天大的功绩啊!如果您果真有意夺取西川,我张松愿尽犬马之劳,不知您的意向如何?”刘备说:“我感谢您对我的厚爱。但刘璋与我同一宗室,假若攻打他,恐怕天下人都要唾骂我啊!”张松说:“大丈夫在世,应首先考虑建功立业之大事,你若不取,必为他人所夺,后悔就晚了。”刘备说:“我听说蜀道艰险,车不易过,马不易行,虽想夺取,却没有良策啊!”张松从袖中取出地图,递给刘备说:“我感谢明公对我的盛情,决心献上此图。只要看这图,便知道蜀地的道路了。”刘备和诸葛亮展开地图粗略一看,上面详细写着行程路线,标明险要的山川狭谷,还有重要官府,仓库钱粮,一一写得清楚明白。刘备拱手连连作谢说:“青山绿水,长存不老。来日事成,定将厚报。”张松说:“我遇到明主,愿意尽情出力帮助,哪里希望什么报答啊!”说完就告别起程了。

诸葛亮又让赵云等人护送几十里后才返回。夺取西川,是刘备早已定下的战略目标。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详细了解西川的复杂地形是进川的必要准备工作。正在此时,张松放弃曹操投靠刘备,献出宝图,这真是天赐良机。刘备迫切想得到西川地形图的心情,从他热情款待张松的态度上可以看得清楚。但是刘备外表却装出仁义厚道的样子,三天酒宴上只字不提西川之事;十里长亭张松被他的盛情感动得五体投地,决心献图时,刘备仍是一推再推,使张松似乎更相信刘备是“真人君子”,越加鼓动刘备夺取西川。刘备这种礼贤下士、仁义宽厚的表现与曹操骄横蔑视的态度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更突出了刘备“智胜一筹”的军事外交才能。

双向选择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古来如此。动荡年代,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就是一种双向选择。战国时候,各国国君都在延揽人才,庞涓选择了魏国,孙膑却选择了齐国。楚汉相争时,韩信先投靠项羽,最终却选择了刘邦。三国时,张松也想为曹操效劳,最后却将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人与人选择关系的最终确立,取决于是否知道别人的需要,以及满足了对方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雪中送炭最珍贵。这是因为在关键时候满足了别人最迫切的需要。为人处世也是如此,明白了他人之所需并满足对方之所需,别人就会在你最需要帮助的关键的时刻送上他的心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