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是什么样子的 > 第13章 与孩子沟通尊重解惑鼓励(第5页)

第13章 与孩子沟通尊重解惑鼓励(第5页)

“爱之深,责之切”、“不打不成器”并不完全适合当代社会。孩子在受到困扰或有难题时,更需要你的呵护而不是责骂。适当给孩子松绑,给孩子空间去“尝试与犯错”。宽容和理解孩子是最重要的。

坎斯是一位小学生,这一天他跟同学到河边玩,不小心跌倒,掉进河沟里。同伴奋力救他,而他自己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鬼门关里逃出来。他带着全身污泥回到家,经过客厅,到浴室去洗澡。此时父亲回家,看见客厅的地板很脏,到了浴室,发现门外一堆脏衣服,父亲愤怒地大骂。这是他一惯的态度。原来父亲只注意房间的整洁、孩子衣物的干净。可是孩子却伤心地哭着说:“爸爸,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孩子继续说:“其实我最想要的是您过来安慰我,问我害不害怕,甚至抱着我。可是您没有,您只重视您自己的房子,忽略我的感受。以后我有什么事都不会告诉您的!”

我们的父亲经常心狠似铁,例如“爱之深,责之切”、“不打不成器”。似乎这样才能让孩子成才。这种观念还适合于今天的社会吗?

在我们社会,男性从小被教导要坚强、勇敢、“有泪不轻弹”。当他成为父亲时,则又被教导扮演“功能性(工具性)的角色”……工作、打拼、坚强、解决问题;母亲则是“表达性的角色”……温暖、爱心、持家、全心照顾子女。所以爸爸们刚强似铁。他们在孩子的心目中,顶多是一位“称职的严父”或“负责任的严父”。

父亲这种传统观念,多少对人们产生误导,让许多父亲为了负责赚钱养家,整天在外头奔忙,难得回家吃顿饭;即使在家,亲子之间也少有温暖的对话,更别奢望共同嬉玩了。我们看到,母亲抚育孩子动作那么自然而又亲情流露,但年轻的爸爸却不知该如何抱孩子、喂养孩子。我们的父亲大都是“部分时间父亲”。这样的结果是父亲与孩子关系疏离,让爸爸成为一个“冷酷无情的父亲”。

我们的传统文化鼓励家庭要和谐,所谓“家和万事兴”。不过,事实却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有些父母会提出似是而非的理由,让自己放任情绪,对孩子施加语言或肢体暴力,或其他不合理的管教方式。的确,跟孩子相处不只是技巧,更是态度、人格的成熟。父母的不成熟,父母的忙碌,父母的心情烦闷,情绪不稳定,都可能会“侮辱孩子”。父母既然可以犯错,为什么就不能宽容孩子的错误?可以放任自己的错误行为,但却对孩子犯错非常严厉,这是什么逻辑?该是“盲目的权力”,或称“威权”吧!孩子的行为当然要约束或调整,但是要讲究方法或要领。父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状态处理孩子的错误行为。在情绪不稳定之前,先离开现场,或暂时不说话。惟有整理好自己,让自己的情绪稳定,能以完全的宁静对待孩子,教育才会是正确的。

不过,需要注意,当孩子长大,到了青少年时,不必再耳提面命,以免让孩子觉得你很唠叨、啰嗦。例如,当孩子要出门时,一句“祝你玩得愉快!”胜过数十句的叮咛。孩子回家时,一句“欢迎你回来!”胜过数十句的“打听式关怀”的问话。若孩子需要注意安全,可以列一张“安全须知”给他随身携带。若孩子有话要详谈,只要气氛对,心情好,他就会主动找你聊天儿,细说出门在外的甘与苦。

孩子也需要尊重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每个父母心中的渴望。当孩子一出生,每一个父母都在心中悄悄地为孩子做好了计划;然而,很多时候,这个计划所代表的可能只是父母心中未能完成的憧憬。就如同莫扎特的父亲,虽然他自己也是一名优秀的音乐工作者,但是他很清楚自己没有办法创造登峰造极的音乐事业,所以他积极培育自己的一对子女,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

天赋异禀的莫扎特因为环境的刺激,也的确在这个领域里有了卓越的发展,但是,他的一生却不见得过得快乐,因为他从年幼时代起,就被迫背负着父亲的梦想前进。

我们忍不住想问:父母所做的决定,真的全都是为孩子好吗?有一个美国男孩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男孩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一位体面的医生。可是,男孩读到高中便被计算机迷住了,整天玩着一台旧计算机,不断地把计算机的主机板拆下又装上,乐此不疲。

男孩的父母见了很担心,也很伤心,他们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你应该用功念书,否则根本无法立足社会。”

男孩的内心非常挣扎,他既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兴趣,也不愿意让父母难过,最后,他按照父母的愿望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大学,可是他的内心始终只对计算机感兴趣。第一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告诉父母他要退学,父母苦劝无效,也只好很遗憾地同意他退学。

男孩后来成立了自己的计算机公司,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到了第二年,公司就顺利地上市发行股票,顷刻间他即拥有了1800万美元资金,那年他才23岁。10年后,他更创出了不下于比尔。盖茨的神话,拥有资产达43亿美元。他就是美国戴尔公司总裁迈克·戴尔。

成功的定义,其实是因人而异的,财富的累积方式也绝对不止一种。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意志,由自己来决定未来的道路。

日本知名学者池田大作说:“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粗暴干涉孩子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认孩子的人格。”父母的期望与建议是根据经验累积下来的观念,但孩子也可以有新时代的创新想法,两者之间并没有所谓的对或错,所以,父母和孩子都应该彼此尊重对方的想法。

贝鲁奇的女儿露丝14岁时,那时的年轻人正流行穿着染得花花绿绿的T恤和磨得破破烂烂的牛仔裤。虽然贝鲁奇小时候曾经历过经济大萧条,穷得没钱买衣服,但也不至于穿得这么落魄。

有一天,她见到女儿站在门外,用泥土和石头猛擦新牛仔裤的裤脚。贝鲁奇心想:“天呀!这可是我用钱买来的新裤子,你居然这样糟蹋!”她立刻阻止女儿,然后又搬出“我幼年如何清苦过日子,你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却如此不爱惜物资”的老调,跟她说教了一番。没想到这孩子仍是不为所动,继续低着头使劲地擦着。贝鲁奇问她为何要把新牛仔裤弄成这样。露丝一副理所当然的语气回答:“我喜欢这样,我就是不能穿新的。”

“为什么不能?”贝鲁奇感到十分好奇,要知道小的时候,要是有一件漂亮的新衣服不知道有多兴奋,爱惜还来不及,更不会莫名其妙将新衣服弄旧。

“不能就是不能,一定要弄旧才能穿出门。那么,新穿出去怎么行,土得掉渣,您到底懂不懂什么是时尚呀?”

这是哪一国的逻辑呀?新的裤子不能穿,非要搞得像块烂布才行,还号称这是时尚!贝鲁奇感到难以理解。

每天早上女儿上学前,贝鲁奇总会盯着她一身打扮,然后叹口气:“我的女儿居然穿成这副德性,真是可怜。”

露丝身上挂着她爸那件旧T恤,上面染满了蓝色的圆点和条纹。而那条牛仔裤更是令人惨不忍睹,低腰,裤身紧得像包粽子;裤管经过她的“加工”,多了一把须须。她走路时,须须便在后面拖呀拖的。

然而,有一天露丝上学后,贝鲁奇突然像是听到上帝跟自己说话:“你记得每早女儿出门时,你都对她说什么?,‘我女儿居然穿成这副德性。’当她到学校和朋友们谈起整日唠叨的古板老妈时,她可有得讲了。你看过其他的初中女孩穿成什么样子吗?何不亲自去瞧瞧呢。”

那天,贝鲁奇果真开车去接女儿回来,以便观察其他女孩的穿着。结果发现穿得比女儿更“晾世骇俗”的大有人在,女儿身上的穿着打扮显得她再正常不过了。

回家的路上,贝鲁奇向露丝表示:也许自己对“牛仔裤事件”反应是过度了些。她趁机跟女儿提出条件:“从现在起,你去上学或和朋友出去玩,爱穿什么随你的意,我不过问。”

“太好了!”露丝听了这番话,异常兴奋。

“不过你在跟我一起上教堂,逛街,或拜访长辈时,你得要乖乖地穿些像样点的衣服。”

她没搭腔,显然是在考虑贝鲁奇所提出的苛刻条件。

贝鲁奇继续说:“这样做你只需让步1%,我却得退95%,你说谁比较划算?你要知道有几个母亲会像我作出这么大的让步。”

她听了之后,眼睛一亮,然后伸出手来跟贝鲁奇握了握:“那好吧,就这么说定了。”

从此之后,贝鲁奇每早快快乐乐送女儿出门,对她的衣服不再哕嗦半句。而女儿和贝鲁奇一起出门时,也会自觉打扮很得体。这个约定让她们母女皆大欢喜。

其实有很多人都认识到了“代沟”的存在。做父母的总是无条件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却很少考虑到孩子们是否能够接受。孩子们往往叛逆地认为父母的要求太苛刻,总是闷在心里想,不去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面对。如果双方能够都宽容一些,能够彼此理解,那么一定能够使双方得到满意的结果。

代沟问题是诸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家长不能强加或干涉孩子的理想和观念,所以,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选择、是积极消除家长和子女间代沟的良好方法。

孩子“打破砂锅”,你也妙语连连

孩子开口发问的时期,正是他人生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强烈的求知欲不可避免地在这一阶段进发。如果父母不及时加以客观有效地回答,而是粗暴地阻止孩子发问,或者用敷衍的态度来打发孩子,那么,孩子的好奇心和智慧的萌芽就会被扼杀掉,甚至对其将来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孩子们的问题总是最单纯、最天真的,不带任何浑浊的杂质,他们或许想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当你给了他们自以为很满意的答案之后才发现。孩子对这个答案并不感兴趣,随之又会冒出新的问题。

比如,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的结婚照片时,常常这样问:“妈妈,这张照片上怎么没有我呀?”如果不想正面回答,就可以把话题岔开,说:“宝宝还没长大呢,等长大了,也穿这样漂亮的衣服,照彩色的照片,好吗?”孩子听了,一定会很高兴。孩子看见火车,也常常问:“妈妈,火车为什么跑得那么快?”这个问题一句半句说不清楚,孩子也不一定对你的解释感兴趣,最好把话题岔开,说:“是呀,火车跑得可快了!过几天带宝宝去姥姥家时,咱们就坐这么快的火车。”孩子一定会高兴地拍着小手,述说起去姥姥家的事。这是因为孩子对穿漂亮衣服、照彩色照片比照片上为什么没有她更感兴趣,对去姥姥家比火车为什么跑得快更感兴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