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是什么样子的 > 第13章 与孩子沟通尊重解惑鼓励(第6页)

第13章 与孩子沟通尊重解惑鼓励(第6页)

有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让你不知如何回答是好,这时你懒得回答,就转移话题,或者对孩子说起了和问题不相干的话题,没想到孩子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乐趣,甚至会对你狡黠的回答表示肯定和赞赏,认为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爸爸或妈妈。

很多时候,越是简单的小问题,越是很难解释。人们把其看作理所当然,却往往忽略其本质的重要性。孩子虽小,有时却能一语道破玄机。

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有时还会让人感到脸红,不置可否。面对如此简单可爱的孩子,身为父母的你,该如何去面对呢?

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便是耐心听孩子把问题讲完,然后用最简单、最客观的话语作出解释。如果孩子问,人为什么要吃饭呀?你就告诉他,吃饭是在增加自己的能量,只有吃了饭,才会变得有力气,有力气了,才可以好好地玩,好好工作。人才不会累。父母这样说了,,相信小孩子便会有个初步的认识了,孩子会觉得,一定要吃饭才可以长身体,才会变得有力气。这样也可以让孩子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

父母面对孩子的提问,千万不可以敷衍了事,更不可以随便用鬼怪等不科学的言论马虎过去。有的父母嫌孩子问的问题很烦,便会说:“让你听话你就听话啊,要不然会有九头怪过来把你抓走的。”孩子的心灵是极其单纯脆弱的。他们通常无法正确地辨别真伪,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内心产生不健康的恐惧。

如果孩子突然问出个十分荒诞可笑的问题,身为父母的家长也不要觉得不屑一顾,甚至嘲笑孩子。一旦由于父母的嘲笑而造成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就算孩子问出再可笑的问题,你也要认真对待,因为孩子都是很用心、很专注地去问的,一旦受到了父母的冷漠,他们便再也不想开口提问了。

当父母突然遇到自己也很难解释的问题时,也千万记住不要随意搪塞过去。因为孩子正处在知识架构逐渐建立的时期,很可能就是因为父母的一时疏忽,而导致孩子无法正确地理解某个知识。父母大可放心地说:“爸爸妈妈也搞不清楚,等一下我查了资料再告诉你,好吗?”父母不要以为这样会大大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其实,当你查完资料再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孩子时,往往会使孩子对你更为尊重,更加相信。

父母要认真理解孩子提问背后的某种需求,并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涵义,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妈妈,我想跟您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对于一些不适合直接同孩子当面说的话题,可采取留纸条、写信、向孩子推荐一篇文章、一本好书等方式进行沟通。总之,家长间接式的变通做法,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你给出的答案。

好奇心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是每个孩子都有过的,也正是这些对问题的渴求和答案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求知的过程社孩子们觉得快乐而神秘。作为家长不要试图掩盖孩乎懵懂的心灵,应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和孩子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用孩子的语言解释说不清的问题,是给孩子最好的回答。

最爱听的or不爱听的,你知道多少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着有益的作用,而责备、批评甚至带有贬低意味的语言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知心姐姐”卢勤说:“孩子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你为他喝彩,他会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你说他不如别人,他会用行动证明他真的很笨。”人们都喜欢听表扬,不喜欢被斥责,孩子也是如此。

有的家长可能会以为,只有严加管教的孩子才能成大器,否则便是放任自流之举。于是,孩子在家每天所听到的都是“不许淘气”、“不许晚回来”、“不许看电视”、“不许乱花钱”……这种家庭的子女教育是由一连串的“不许”组成的,家长担当起了警察的职责看着孩子,甚至限制了孩子的“人身自由”。家长们此时可能会以自己的孩子很听话而引以为豪,却不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滋生了逆反的萌芽。

除了对孩子有着太多的“不许”禁令外,“应该”、“必须”也是许多家长惯用的词。家长们强调的只是自己的主观愿望,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客观存在,用一种强硬的态度让孩子进入某种规定的位置,并按他们的设计“修剪”孩子。其结果,孩子常常陷入不知所措之中,极大地影响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挑剔词比激励词的用量往往多好几倍。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优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的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常常对孩子说:“你看人家……”许多家长几乎是不停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并及时拉出来进行施教,以为只有把孩子的缺点说出来才能使孩子获得帮助和改变。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大多数家长对孩子使用各种挑剔的语言时毫不犹豫、绝不心软。其中最常用的有“太笨”、“不成”、“太差劲”等。这些消极的词强化了孩子的弱点,最终是让孩子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首先要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必要总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这就是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赏识。孩子的成长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

所以,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语言要充满了对孩子的肯定、赞赏和信任。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时,最喜欢也最渴望听到的就是来自父母的赏识。在父母的赞赏和肯定声中,孩子的积极性会以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信心倍增地夺取属于他们的胜利。

孩子的心灵像干涸的小苗,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积极的评价!所以,每位家长都可以选择一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1.对孩子说“把自信找回来”

父母要相信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关键是你能不能把它开发出来。美国教育家把教育子女的全部奥秘归结为四个字——信任孩子。当然,孩子的消极想法并非一两句话就能立刻消除的,父母们要定下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重建自信。

2.对孩子说“你真棒!你能行!”

有的孩子常常说“我不行”。这种意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自我,叫作自我意识;二是源于他人,叫作外来意识。有些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一位男生说:“我想学游泳,我妈妈说,你不行,你从小体弱,下水会淹着的!我想学炒菜,我妈妈又说,你不行,会烫着手的!我想学骑车,我妈妈说,你不行,会摔着的……不行,不行,我什么时候才能行?”这位妈妈看上去是十分爱护孩子,实际上是在害孩子。要是老对孩子说“你不行”,慢慢地,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行了。“我不行”在孩子的头脑中一旦扎下了根,孩子就会变得对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会觉得离开了父母和老师寸步难行。所以,首先只有父母相信孩子能行,孩子才能觉得自己“我能行”。

比如,孩子参加各种比赛,之前家长要鼓励他:“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如果孩子输了,哪怕是最后一名,家长也要鼓励他说:“敢去参加比赛就是好样的!”让孩子赢得起,也输得起,帮助孩子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哈佛女孩”刘亦婷,《赏识你的孩子》中战胜耳聋成为大学生的周婷婷等成功的例子,无不证明鼓励和赞美在培养孩子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西方的家长从不吝啬对孩子说“你很了不起”、“你真棒”、“你能行”等赞美之语,其目的就是使孩子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3。对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作决定”、“试着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当孩子老是想让你帮忙的时候,要对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诸如这样的话语。当孩子提问时,父母可以先反问孩子:“你觉得呢?”“你认为呢?”“为什么呀?”等等,来引导孩子先思考答案,再自行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4.对孩子说“孩子,你的进步很大,我为你感到高兴”、“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真正努力了”

当孩子拿着分数很低的试卷回家,父母首先应该表示对孩子的理解。要告诉孩子:“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真正努力了。”这才是恰当的教育方法。

面对孩子的问题,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探讨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的要求和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允许孩子有尝试改进的时间,这样孩子就有被信任、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

5.对孩子说“孩子,抬起你的头”

作为家长要经常分析并肯定孩子的进步和成绩,使他们的自尊心不断地得到证实。要绝对禁止孩子说自己“笨”,没出息、没信心等。要鼓励孩子以最充足的信心,最饱满的精神,最高昂的斗志,全力以赴,战胜困难。

6.对孩子说“告诉自己,我能做到”

经常用激励性的评价来肯定孩子的每一点成功与进步,通过语言或表情的方式给予心理暗示,对孩子说“告诉自己,我能做到”等激励性的语言。让孩子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父母要教会孩子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等到孩子心情较好的时候,可帮助孩子找到改正的办法,比如:“同学们笑你说话结巴,那么我们尝试寻找一些改善的办法吧,每当你要表达自己的意思时,不要激动和紧张,慢慢把话说清楚。”有效沟通

“你真棒”这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你真笨”这样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为了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进步,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用积极的语主评价他,用理解的话语安慰他,用自信的话语鼓励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