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出轨的盛唐武后2 > 第十一章 营州之乱引发的危机(第1页)

第十一章 营州之乱引发的危机(第1页)

1

万岁登封元年(696),武则天下令免天下百姓租税一年,起程封嵩岳,祭后土。

三十年前,武则天曾以皇后的身份,跟随高宗李治登封泰山,如今既然自己创立了武周天下,那么就改封禅之地为中岳嵩山,借此与李唐划清界限。不过中国历朝历代都以泰山为封禅圣地,这一次武则天以女主身份登封嵩山,不仅使她成为中国封禅史上唯一的女性封禅者,而且是唯一在泰山之外举行封禅大礼的皇帝。

武则天的创新之举自有她的道理,她对外宣称,自己在梦中得知中岳之神姓武,算是自己的本家。当然这只是她的一个借口,武则天之所以在嵩山封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武则天自认为自己是周朝人的后代,武姓是周平王他的少子的后裔、后代,她是周姓的后裔。周姓源自夏朝,周朝的人认为他们是夏朝人的后代,而夏朝人的发源地、夏朝人的祖山就是嵩山。

二是武则天建立的武周政权建都于洛阳,东都洛阳就在嵩山脚下。这个地方人杰地灵,而且是她的祖山。当然作为女皇帝,武周更名以后,武则天就想要变革过去的做法,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和唐高宗都是在泰山封禅,那她就要做出变革,换个地方。

借着这次封禅典礼,武则天将中岳的神灵也逐个封了个遍,夏朝帝王启为齐圣皇帝;启的母亲为玉京太后。

除了封禅又封神,明堂重建工程也在这一年全面完工。新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规模略小于旧明堂,号为“通天宫”。明堂之颠仍然铸有金凤朝阳,高达两丈。其他方面可以节省,这个绝对不可以省,因为那只金凤就是自己的化身。

与此同时,武则天又玩了一把改年号的游戏。这一次改的年号更加张扬:万岁通天。武则天一直视中华文字有一种魔力和神秘性,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改一改年号,动一动官职名号。不过这几年的改动频率比以往更大,有时三两个月改一次,让人有匆促之感。武则天这么做,也让人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不安与躁动。年号的变化无常,让天下臣民感到困扰与麻烦,他们有时候实在搞不清楚今夕是何夕?

这时候的武则天要以“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的身份,再享明堂。巧合的是,明堂重建后不久,就遇上了强台风,宝顶的那只金凤迎风折断,一头从虚空中栽了下来。武则天无奈之下决定更改为火珠,构成群龙捧珠的形制,中国建筑史上一凤压九龙的奇景从此成为绝响。

武周开国以来,帝国边境线上并不太平,西北有吐蕃争雄,北部有东突厥复国。

高宗时代,随着咸亨元年(670)大非川一战吐蕃崛起,双方开始了对西域的争夺,安西四镇几经易手,幸亏有名将裴行俭夺回,才算保住了帝国的颜面。

垂拱二年(686),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期间,唐军败于吐蕃之手,四镇再度失守,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在关中,陇右的安全至关重要,而西域正是翼蔽陇右的天然屏障。

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武则天于长寿元年(692)派遣久居吐蕃熟悉敌情的王孝杰率军西讨,一举夺取了四镇,“还先帝旧封”,并从此派兵戍守长镇西域。吐蕃和西突厥退出争夺,天山南麓的形势基本稳定,直至安史之乱一曲霓裳舞破河山。

不过在和复国的东突厥(一般称为后突厥汗国)交战中,武周军却没有占到半点便宜。当时的突厥首领默啜可汗也算是突厥史上一等一的军事将领。

后突厥经常骚扰武周北部边境,完全是“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游击战术。每次抢了东西就跑,等到武周军反应过来,人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就在武周朝准备集结军队准备与其大战一场的时候,后突厥又遣使请和。

在吐蕃之战大败后不久,契丹入侵平州(河北省卢龙县)的快报传到了神都洛阳。契丹居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占据辽河上游的东胡民族之一,蒙古族与靺鞨的混血种族。从晋朝开始,势力逐渐做大。唐高宗时代,其中一部族归顺唐朝。从此,契丹的属地就分为八部,分别成为唐朝的一州,由各酋长担任刺史。

武则天即位前后,因派赵文翙担任营州都督,边境形势急转直下。此人有着强烈的种族歧视,激起了对方的愤怒,于是骚乱不断发生。

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东北契丹部落在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的带领下,打着“尊唐反周”的旗号起兵反叛。叛军杀了赵文翙,夺取了营州城,并包围了檀州城。他们在这时候提出著名的口号:“何不归我庐陵王”。

对于武则天和她的朝廷来说,这个口号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它至少让武则天认识到庐陵王李显存在的价值,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李唐皇储在任何时候都要比武氏诸王的政治分量重,并且重得多。

就在营州被攻陷后的第十三天,武则天派出了以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名将领领衔的强大阵容出击契丹。

武则天除了派出强大的进攻部队之外,还组织了高规格的防守力量。她任命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为榆关道安抚副使,负责戒备契丹南下,有攻有守。武则天如此大张旗鼓之举,只有一个目的——提高朝廷对“营州之乱”的关注程度,人为地扩大这次小规模边境事端的影响。

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等人到达幽州的时候,看到的景象已是鼓舞人心。

营州陷落时被俘的武周军将士之前被契丹人关在地牢里,就在曹仁师等人的部队即将抵达的时候,契丹的看守对被俘的武周军将士们说:“我们的家属又冻又饿,都快活不下去了,只等着官军到了就投降。”

不久,契丹人又将那些被俘的武周军将士们从地牢之中放了出来,然后告诉他们:“我们没食物供给你们吃,又不忍心杀你们,现在就放你们走。”这批被俘的武周军将士到了幽州,把这些事情告诉了曹仁师等人的部队。

八月底,武周军队抵达黄麞谷(今河北迁安东北)时,又遇到一批契丹的残兵前来请降。武周军的将领并没怀疑对方的诚意,触目所及,道路两旁尽是老牛瘦马和因饥饿而倒地的难民,傻子都看得出契丹这次面临的饥荒有多么严重。

曹仁师等人看契丹已经到了如此境地,就不再保持骑兵与步兵整体推进的队形,直接率领骑兵进攻,希望能够一举将其拿下。埋伏多时的契丹军等的就是这个进攻的时机。

不知有诈的武周军就这样呼啸着冲入了对方设下的包围圈,结果不言而喻。经此一战,武周军损失惨重,契丹军用战死的武周军将士的尸体将整个山谷都填满了。

在这次战斗中,张玄遇、麻仁节被契丹军用绊马索生擒活拿。将领的被俘使后面的战局陷入被动。连契丹军自己也没想到,这仗会打得如此轻松。他们决定找一个合作伙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最后他们就找到了突厥的阿史那默啜(以下简称默啜)谈这笔生意,双方一拍即合,约定共谋武周。

契丹占崇州,突厥袭凉州,连战皆克,兵锋所向势不可当。消息传来,举朝震骇。

武则天一方面任命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兼清边道行军大总管出击契丹,一方面为充实军队又颁布诏令:“天下系囚及士庶家奴骁勇者,官偿其直,发以击契丹。”也就是说,全国的囚犯和家奴,都要参军出击契丹,囚犯无罪释放,家奴由官府出钱赎身。

武则天之所以会想到将天下囚犯和家奴推向战场,也是无奈之举。当时军队的状况也的确令人担忧,唐太宗时期曾经为帝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府兵制这时候已经走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贞观四年(630)李靖击破东突厥以来,中原地区平静了半个多世纪,战火多在境外或边陲一带,内地百姓不识干戈已有数代之久。而李唐三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农业,到了武则天掌权时代依然不改以农为本的政策,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上层的权力之争不影响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所以当时人口增殖非常快。

当时推行的是均田制,随着人口的增长,渐渐无地可均,却是事实。于是人们自然希望迁徙到有田可种的地方。而唐初政府禁止老百姓随意迁徙,没有经过政府批准,擅自移民就成为逃户。史载武周时代,“天下户口亡逃过半”,原因即在于此。

这些逃户跑到一个地方,知道入户口难,就不入户口。只要有吃的,要不要户籍无关紧要,就算手持户籍也不能当饭吃。他们或私下垦荒,或租赁他人田地,因为没有户口,所以也就不需要纳租调、服徭役。这种偷税漏税行为,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

时间长了,政府吃不消了。武则天沿袭唐初以来的户口普查制度(括户政策),查清隐匿人口,要求他们恢复户籍。允许逃户就地落籍,无论是北漂的还是南漂,漂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有时还给予减免一年赋税或两年课役的优惠,让逃户得以安居乐业,化解社会危机。武则天去世之时,人口已由永徽初年的380万户增长到650万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武则天一向重视人心向背,宣布百姓年满50岁者免除徭役,比以往60岁免除徭役的规定缩短了10年。这些德政都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如果说均田制的败坏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还可以用灵活的手腕化解的话,那么对府兵制的冲击就不是那么好办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