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当如此。"蓝斌长叹一声,眼中满是惋惜,"但人性总是复杂的。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宋高宗的抉择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他本可不必如此极端。比如,他可以让岳飞与其他将领分区统兵,相互制衡,或者设立监军,让岳飞的军令受朝廷节制。"
"如此一来,既能借助岳飞的军事才能,继续北伐大业,又能稳固自已的皇位,不至于让大好局势毁于一旦。"
朱雄英低头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岳飞一死,不仅是大宋失去了一位良将,更让天下百姓寒心。"
"当时宋朝本就饱受战乱之苦,百姓们把岳飞视作最后的希望,渴望他能抵御金兵,恢复太平。"
"可如今朝廷却将他杀害,自毁长城。从那一刻起,百姓对宋朝彻底绝望,民心尽失。"
"宋朝即便还占据着半壁江山,在百姓心中实则已经名存实亡,再也无法凝聚起民众的向心力,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蓝斌欣慰地点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许之色:"殿下能看到这一层,实在难得。民心乃立国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岳飞之死,看似是宋高宗的一个决策,实则是压垮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背后反映出的是皇权与家国大义的冲突,以及政治决策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这其中的教训,不可不深思啊。"
蓝斌见朱雄英渐入佳境,从案头取来一卷元朝舆图,铺在桌上,指着黄河流域道:"再说一个更近的例子。殿下可知道脱脱吗?"
朱雄英凝神观看地图:"略有耳闻,他在元顺帝时期主政,想要推行改革。"
蓝斌微微颔首:"不错。你看这黄河流域,当时泛滥成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脱脱主持治理,亲自勘察水情,调配全国之力,疏浚河道,修筑堤防。"
"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让黄河水患得到有效遏制,沿岸百姓得以重归安宁。这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的胜利,更是关乎元朝民生根基的大事。"
他顿了顿,继续道:"不仅如此,他还推行变更钞法、整顿吏治等多项改革。变更钞法旨在稳定元朝混乱的经济秩序,让市场流通重回正轨。"
整顿吏治则是要清洗官场的腐败风气,恢复朝廷的公信力。这些改革若能成功推行,本可让元朝重现生机,延续国祚。可惜。。。。。。"
蓝斌指着地图上的黄河道:"你看这里,经过脱脱的治理,河道得以疏通,沿岸百姓得以安居。"
"但他的改革却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那些靠钞法混乱牟利的官商,在旧有的混乱体系中大发横财,若改革成功,他们的财路将被彻底截断。"
"那些习惯了在腐败环境中中饱私囊的贪官,面对脱脱的整顿吏治,如芒在背。"
"这些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愿见到改革成功,于是他们结成同盟,在元顺帝面前诋毁脱脱,说他权势太大,有谋反之心。"
"元顺帝就这样相信了?"朱雄英皱眉问道。
蓝斌缓缓卷起舆图,神色愈发凝重:"元顺帝的心态很复杂。一方面,脱脱在推行改革过程中,确实掌握了巨大的权力。"
"治理黄河需要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改革各项制度又要对朝廷上下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脱脱在此过程中俨然成为了元朝实际的权力核心。"
"一个臣子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怎能不让身为帝王的元顺帝心存戒备?"
"另一方面,元顺帝本身也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改革决心。面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他开始动摇。"
"那些权贵们日日在他耳边进谗言,让他对脱脱的信任逐渐瓦解。"
朱雄英恍然大悟:"所以元顺帝一方面担心脱脱权力过大,另一方面又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这才做出了罢免的决定?"
"正是。"蓝斌神色愈发严肃,"殿下,国家危机关头的改革本就异常艰难,因为反对势力盘根错节、异常强大。"
"这些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不择手段地阻止改革。这个时候,改革者唯有获得皇帝毫无保留的信任,才有可能冲破重重阻碍,让改革得以成功推行。"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沉重:"一旦皇帝对改革者产生怀疑,改革几乎必然失败。"
"而改革失败后,迎来的必将是反对者的疯狂反扑。他们会变本加厉地巩固自已的利益,打压改革派,使得国家错失复兴的机会,一步步走向灭亡。"
"元朝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脱脱被罢免后,改革戛然而止,元朝再无振兴的可能,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朱雄英思索片刻,目光坚定,认真说道:"表舅,我明白了。就脱脱改革这件事而言,关键在于皇帝对改革者的信任。"
"一旦开启改革,皇帝就该毫无保留地信任改革者,绝不能因猜忌或谗言半途而废。"
他略作停顿,继续道:"而像汉宣帝与霍光、宋高宗与岳飞,虽不是改革事件,但其中也蕴含着重要的治国之道。汉宣帝懂得隐忍制衡权臣,宋高宗却因猜忌自毁长城。"
这告诉我们,皇帝对待臣子,面对权臣要善用制衡手段维护皇权稳定,对忠臣良将和改革者则需给予信任与支持,切不可因无端猜忌或不当决策肆意妄为,以免损害朝廷根基。"
蓝斌看着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的光芒:"殿下当真聪慧过人,不仅能准确区分各个案例的不同本质,更能从中总结出治国关键。"
"有殿下这般见识,日后治国理政,面对改革与用人等大事,定能做出明智抉择,保我大明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