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议题不再仅仅是如何应对金兵入侵,而是关于是否召集天下兵马勤王,以及是否启用武将还是文官带兵。这些关乎大宋未来安危的讨论,迅速在朝中激起了激烈的争执。
郭药师的叛变在朝堂上激起了轩然大波。就在岳飞刚刚完成河东匪患剿除、以战功回报朝廷的同时,朝廷对武人的不信任态度也显而易见——不仅未给予岳飞升迁,反而对其权力加以限制。而郭药师的反叛行为则更进一步强化了朝中的文官派系对于武人掌兵的深深疑虑。许多人认为,武将若是功高震主,必定会心生异志,类似郭药师的事件不会是最后一个。
赵佶心中的不安与日俱增,他不得不面对这两大问题:一方面,金兵的铁蹄正在逼近,河北急需重兵防守;另一方面,朝中的文官们对武将带兵存在普遍的怀疑与戒备。最终,他选择了一个妥协的方向:让文官带兵。
兵部侍郎李纲作为文臣中少数懂兵之人,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以懂兵的文官来指挥军队,既能维持朝廷对军权的控制,也能够确保军事上的一定专业性。他首先推荐了张所——此人是著名的悍将张宪的父亲,张宪曾斩杀多名宋江旧将,战功显赫,家风勇武。李纲认为,张所父子虽出身绿林,但对朝廷忠心耿耿,且极具带兵经验,是应对河北危机的合适人选。
「陛下,张所与其子张宪皆为勇悍之将,张宪昔日斩杀宋江旧部,立下奇功。调他们到大名府镇守,不仅能稳住河北局势,也能震慑草莽。」李纲说道。他的推荐得到了部分大臣的支持,尤其是在当前武将们纷纷被怀疑的背景下,张所父子被认为是忠诚可控的力量。
赵佶点了点头,觉得此举稳妥,于是下令调张家父子即刻前往大名府听命,协助守备河北。
接着,李纲又推荐了张叔夜。这位老将曾因镇压、招安宋江有功而名震一时,其谋略与忠诚都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李纲提出,张叔夜不仅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更懂得如何整合地方武装力量,若让其执掌整编京西北路禁军,定能确保军纪严明、战斗力强盛。
「张叔夜曾在宋江之乱中功不可没,其统御之才有目共睹,京西北路禁军若由他统领,必能迅速恢复战力。」李纲如此说道。赵佶虽然对武将心存戒备,但在此刻危急关头,张叔夜的威望与忠诚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于是,张叔夜被任命为京西北路禁军总领,负责整编、训练这支关键的部队。
与此同时,李纲还提到了一位更为关键的将领——宗泽。宗泽曾在登州打败过方梦华的军事行动,展现了极强的军事才能。他不仅射杀了水鬼营的重要将领阮进,还成功生擒了阮通,立下赫赫战功。李纲提议将宗泽调任河北磁州,授予他更多的军政大权,以整编河北各路草莽势力,将这些不稳定因素化为抵御金兵的强大战力。
「宗泽智勇双全,方郡主在登州曾败于其手,他更擅长整合地方势力,河北的草莽群雄若能为我所用,定可补足我们兵力不足的短板。」李纲继续道。赵佶深知河北局势紧迫,宗泽在地方势力中的影响力和调度能力正是当前所需。于是,赵佶果断下令,任命宗泽为磁州知府,授予其广泛的军政权力,负责统领河北各路草莽势力,以备金兵入侵。
李纲的提议得到了赵佶的批准,也为那些反对武将独揽军权的文官提供了一条自认为合理的道路。文官掌兵,既能减少对武将的不信任,也能更好地控制地方力量。然而,这一决策却未能完全消弭朝中的分歧。
耿南仲、李邦彦等主战派文官对李纲的方案表示支持,但也担忧此举是否过于缓和,金兵入侵已迫在眉睫,河北的防线能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建尚未可知。而主和派如王黼、蔡京则继续主张与金国修好,避免全面战争,他们甚至认为当前的军力调动会激怒金国,使局势进一步恶化。
赵佶在这样的两难抉择中感到心力交瘁,但河北形势已不容再拖,他只得命文官们尽快实施李纲的方案,严阵以待。然而,朝中的疑虑仍然存在,文官带兵的安排能否真正抵御金兵的铁蹄,赵佶心中并无十足把握。
随着局势的恶化,朝中的反应各不相同。王黼、蔡京等主张稳固内部控制的官员依然不愿承认金国的威胁,反倒认为应当继续在内部维持权力斗争。他们极力淡化金兵南下的威胁,称这不过是金国的策略之一,大宋只需调集兵力,展示武力,即可使金兵退去。
然而,耿南仲、李邦彦等人则主张立刻调兵北上,严防死守。他们强烈建议赵佶召集河北、西北地区的所有军队,尽快组建防线,以应对金兵的入侵。尤其是郭药师的背叛,他们认为此人绝对不可信,应该立即解除其兵权。
而在这种争论中,赵佶也意识到,朝廷的文官系统对外部的威胁远远没有达到共识,而他所面临的困境越来越深重。
在朝臣们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赵佶不得不做出抉择。他决定暂时搁置「摊丁入亩」的改革,优先处理眼前的金兵危机。他下令即刻调集河北的守军和各地的粮草,全面戒备。同时,赵佶也秘密命人加强对郭药师的监视,随时准备应对其可能的叛变。
他对朝臣们说道:「若金兵南下,朕必定与诸君共抗大敌,然朝堂内讧不可再延,今日之争,到此为止!」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然而,赵佶心中依然明白,无论如何准备,金国的威胁已如一把利刃悬在大宋头顶,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则像是另一把利刃,正在慢慢切割着大宋的根基。
朝廷的命令传达至河北,张所、张叔夜、宗泽等人纷纷开始调集兵力,着手整编。与此同时,河北的草莽势力也在密切关注朝廷的动向。曾经活跃于河北大地的绿林英雄们,面对金兵即将入侵的威胁,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立场。
不远的燕山脚下,金兵的集结声依然不绝于耳。大战一触即发,河北,乃至整个大宋的未来,正悬于这场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随着秋意渐浓,风暴的前奏已经响起,而即将到来的,不仅是金兵的铁蹄,还有宋朝权力斗争的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