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一转,朱标又想起了自已的母亲。曾经母亲病重,自已却因繁重的政务无法时刻守在床前,尽一尽为人子的孝道。
每念及此,他都满心自责与愧疚。往后,他一定要多抽出时间陪陪母亲,在她身旁侍奉左右,弥补曾经的遗憾。
想到这里,朱标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脸上满是温柔笑意。这些平凡又珍贵的生活片段,在过去被繁重政务挤压得难以实现,如今却近在眼前。
踏入东宫,殿内烛火摇曳,朱雄英正坐在案前,全神贯注地翻阅着书卷。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一眼便捕捉到朱标脸上的笑意,不禁有些好奇。
"父亲,您今日回来,神色这般愉悦,可是有什么喜事?"朱雄英放下手中的书,起身迎向朱标。
朱标笑着摆摆手,在椅子上坐下,说道:"雄英,你倒是敏锐。今日内阁诸事顺利,为父一想到以后有内阁帮忙,我和你皇爷爷的政务压力能减轻不少,心里就高兴。以后啊,也能多些时间陪你们,陪陪你祖母。"
随后,朱标将早朝关于内阁的讨论、众人的争论以及最终的决策,一五一十地说给朱雄英听。
他详细描述了吏部尚书阮畯如何坚定地支持朱元璋,也提及了其他大臣从反对到逐渐支持的过程。
讲完之后,朱标看着朱雄英,目光中带着期许,问道:"雄英,你可知道为何吏部尚书在早朝议事时,始终坚定地支持你皇爷爷?"
"其他大臣虽有反对意见,但大体上也都表示支持。内阁如此重大的决策,为何能如此顺利地通过朝议呢?"
朱雄英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他有些犹豫地说:"孙儿想,是不是因为皇爷爷威望极高,大臣们都信任皇爷爷的决策,相信这对大明有好处,所以才支持?"
朱标轻轻摇了摇头,鼓励道:"再想想,从大臣们各自的立场和朝堂局势去琢磨琢磨。"
朱雄英咬着嘴唇,又沉思了许久,却还是没有头绪。他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丝茫然:"父亲,孩儿一时想不明白,还请孩儿容孙儿再思考思考,查阅些典籍,询问下学识渊博的先生,明日再与您细细说。"
朱标满意地点点头,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好,你去罢。此事急不得,为父相信你定能找到答案。"
朱雄英行礼告退,转身走向书房,背影中透着一股坚定的求知欲。一进书房,他便迅速抽出一本记载着前朝典制的厚重史书,坐在书桌前,在摇曳的烛光下,迫不及待地翻开。
很快,他的目光被一段关于唐朝设立转运使司的记载吸引。当时,为解决漕运难题、保障物资调配,皇帝提议设立转运使司,统筹全国漕运事务。此提议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以宰相张九龄为首的一派,力挺设立转运使司,认为这能大幅提升漕运效率,缓解京城物资紧张局面,加强朝廷对地方物资的管控。
他们引经据典,列举汉朝在漕运管理上的成功案例,强调高效漕运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而以地方节度使代表李林甫为核心的另一派,却强烈反对。他们担心转运使司会削弱地方在物资调度上的自主权,打破现有的权力格局。
李林甫言辞激烈,指出一旦设立,地方经济将受朝廷过度干预,地方发展会大受影响。
双方各执一词,从漕运的具体流程、人员任免,到权力分配、利益权衡,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拿出来辩论。
这场争论持续了整整半年,期间议案多次被搁置、重启,朝堂上剑拔弩张,最终在皇帝的强力干预下,转运使司才艰难设立。
再看宋朝设立三司使的过程,同样波折不断。宋太祖为集中财权,打算设立三司使总理财政。
这一举措引发了朝堂上的轩然大波。三司使一旦设立,便会掌管全国财政大权,原有的财政体系将被重塑。
中书门下的官员们认为,这会分割他们的权力,影响政务的整体协调。而支持设立三司使的官员则强调,分散的财政管理导致国家财政混乱,急需统一规划。
双方你来我往,连续数月在朝堂上激烈交锋,甚至在一次朝会上,两位大臣因意见不合,差点在御前大打出手。
经过漫长的博弈,三司使才得以设立,但其职权范围和运作方式依旧在后续多年里不断调整。
朱雄英眉头紧蹙,手中摩挲着史书的边角,脑海中各种念头翻涌。
宰相之位被废后,尚书一跃成为正二品大员,其中吏部尚书素有"天官"之名,执掌官员任免、考核等关键事务,隐隐有百官之首的势头。
如今设立内阁,参与朝廷决策,地位显赫,按理说吏部尚书这个"天官"应当忌惮才是。
可他却反常地大力支持这一决策。朱雄英不禁琢磨,这背后究竟有何缘由?是内阁对他而言有着巨大的利益,还是迫于皇爷爷的态度不得不为?
若说吏部尚书是不贪恋权势之人,所以不在意手中权力被分走,却也说不通。
身为朝廷"天官",在官场浮沉多年,好不容易站上高位,即便本人淡泊权力,也不能不顾及官场生态。
皇帝新设内阁分权,他毫无异议、全力赞同,手下官员难免心生疑虑,觉得上司轻易放弃权力,日后如何带领吏部在朝堂立足?
往后他再对下属发号施令,下属们又怎会毫无保留地服从?长此以往,他这个尚书的威望势必大打折扣,难以有效管理吏部事务。
若说他是畏惧皇爷爷的权势,不敢表达反对意见,朝堂之上却向来不乏为了家国社稷或是自身立场,冒着忤逆圣意的风险直言进谏的大臣。
以皇爷爷的性格,也并非完全听不进不同声音,只要有理有据,必然会斟酌考量。
吏部尚书如此干脆地支持内阁设立,连一丝反对的试探都没有,既无法展现他对本职工作的坚守,也难以让同僚和下属看到他为维护吏部权益的努力,着实令人费解。
朱雄英绞尽脑汁,想得太阳穴突突直跳,却依旧毫无头绪。这重重迷雾笼罩之下,真相到底是什么?
无奈之下,他决定去找蓝斌。蓝斌见多识广、思维敏锐,或许能从独特的角度,帮自已拨开这层迷雾,找到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