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朱雄英踏入大本堂,努力让自已专注于刘三吾的讲授。可那关于内阁和朝堂局势的疑惑,如影随形,时不时拉扯着他的思绪。
他虽强打精神,认真做着笔记,眼神却偶尔放空,望向窗外,心中不断思索着父亲朱标昨日提出的问题。
待到下学,朱雄英和蓝斌并肩朝着东宫走去。一路上,朱雄英脚步匆匆,神色急切,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开口道:"表舅,我有一事实在想不明白,憋在心里难受极了。"
蓝斌看着他心急如焚的模样,微微一笑:"殿下莫急,此处人多眼杂,回宫之后,臣再与您细细道来。"
一回到东宫,朱雄英便拉着蓝斌来到书房,迫不及待地将早朝时关于内阁的讨论,从大臣们的争论到最终的决策,详详细细地讲述了一遍。
随后,他满脸疑惑地问道:"表舅,你说为何吏部尚书在早朝议事时,始终坚定地支持皇爷爷设立内阁呢?其他大臣虽有反对意见,但最终也都表示支持,这内阁如此重大的决策,为何能如此顺利地通过朝议呢?"
蓝斌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鼓励:"殿下,您先别急,且说说您自已对这件事的看法。"
朱雄英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我起初觉得,是不是因为皇爷爷威望极高,大臣们都信任皇爷爷的决策,相信这对大明有好处,所以才支持?可父亲说不是这个原因,让我从大臣们各自的立场和朝堂局势去琢磨。"
蓝斌点了点头,引导道:"殿下能从这方面思考,已然十分难得。那您再想想,吏部尚书身为百官之首,掌管官员任免考核,内阁的设立无疑会分走一部分权力,他却毫无异议,这是为何?"
朱雄英咬着嘴唇,认真思索道:"若说他是不贪恋权势之人,所以不在意手中权力被分走,可他身为吏部尚书,在官场多年,即便本人淡泊权力,也得顾及官场生态。他轻易赞同内阁设立,手下官员难免心生疑虑,日后他又如何管理吏部呢?"
蓝斌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继续问道:"那您觉得,他会不会是畏惧陛下的权势,不敢表达反对意见呢?"
朱雄英摇了摇头:"朝堂之上向来不乏直言进谏之人,皇爷爷也并非听不进不同声音,只要有理有据,他必然会斟酌考量。吏部尚书如此干脆地支持内阁设立,连一丝反对的试探都没有,实在令人费解。"
蓝斌微微颔首,目光望向远处,似在回忆,又似在引导:"殿下,您不妨想想,近些年来,朝堂之上发生的最为重大的事件是什么?"
朱雄英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眼中闪过一丝恍然:"表舅是说胡惟庸案?"
蓝斌点头,神色凝重:"正是。胡惟庸案后,宰相之位被废,朝堂格局就此改变。"
他缓缓踱步,继续说道:"原本,吏部尚书并非百官之首,只因宰相之位废除,他才被推到了这个位置。但这百官之首,岂是那么好当的?胡惟庸的下场,就像高悬的利剑,时刻警示着众人。殿下,您说他会不会是因为害怕重蹈覆辙,所以心思早就不在这个位子上了呢?"
朱雄英眼睛一亮,似乎捕捉到了关键:"表舅的意思是,他是想借这个机会摆脱现在的处境?"
蓝斌笑了笑:"有这个可能。这两年来,他一直兢兢业业,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退出。如今内阁的出现,对他而言,说不定就是个难得的契机。咱们不妨大胆猜测,他在早朝上坚定支持内阁,是不是已经做好了不在吏部继续待下去的准备?"
朱雄英沉思片刻:"所以他宁愿冒着在吏部失势的风险,也要促成此事?可就算这样,他又怎么确定皇爷爷会给他一个好的退路呢?"
蓝斌微微眯起眼睛,分析道:"这便是他的算计了。他知道陛下圣明,只要自已做得不过分,陛下说不定会念在他支持内阁、为朝廷分忧的份上,给他一个体面的结局,比如提前致仕。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测。"
朱雄英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想,表舅这番分析,让我深受启发。"
蓝斌谦逊地拱手道:"殿下过奖,这些也只是臣的推测,到底是不是如此,还得看后续朝堂的变化。"
他目光炯炯,继续循循善诱:"殿下,既然咱们对吏部尚书的态度有了推断,不妨再琢磨琢磨其他部堂高官。他们起初强烈反对,后来却又纷纷支持,这态度转变背后藏着什么缘由呢?"
朱雄英托着下巴,沉思片刻后说道:"表舅,我想他们一开始反对,许是内阁设立会打乱他们原本的权力布局。就像户部尚书,管着天下钱粮,一切事务尽在掌控,内阁要是插手,很多决策都得经内阁审议,他肯定觉得被束缚了手脚。"
蓝斌点头称赞:"殿下一语中的。那后来他们为何又支持了呢?"
朱雄英思考片刻,恍然道:"我明白了!吏部尚书率先支持,他在朝堂地位举足轻重,他这态度一表明,其他部堂高官就明白内阁之事怕是难以阻挡。"
"而且陛下决心已定,他们也不敢违抗圣意,顺势支持还能落个好名声,在新权力格局里争取有利位置。"
蓝斌抚掌笑道:"殿下聪慧!那再想想,底下的官员又会如何呢?他们在这场风波里又是怎样的心思?"
朱雄英皱着眉头,认真思考后说:"底下官员肯定是看上面的风向。上面都不反对了,他们哪敢吭声?"
"况且胡惟庸案刚过,大家行事都谨慎,生怕卷入纷争影响仕途,所以就跟着支持以求安稳。当然,也可能有真心认可内阁制度的,只是声音被盖住了。"
蓝斌欣慰地说:"殿下已然将这其中的门道看得透彻,明日就可以回答太子殿下的问题了。"